一場管理新革命
正如人生處世需要哲學一樣,企業生存需要經營理念。經營理念是企業的精神支柱,是企業追求利益、經營戰術戰略的核心,是企業管理的目標和起點。它賦予企業以使命感,使企業明確自己為何存在、如何存在、應該向什麼方向發展。所以,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以市值為目標的管理革命,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
一、市值管理新革命是我國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的產物
一個企業,不管自己是否已經意識到,客觀上都存在著自己的經營理念,並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之中。不同時代的企業,其經營理念也會隨著企業價值觀的變化而變化。從計劃經濟時期到今天的市場經濟,我國企業的改革不斷深化,企業經營理念也不斷升華,並依次經曆了從產品生產管理到商品經營管理、再到資本運營管理,最後步入市值管理的三大變革。
第一次變革:從產品生產管理到商品經營管理(從產值到利潤)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於計劃經濟和短缺經濟時代,國有企業以“產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經營目標,其經營理念是一種產品觀念,因為它不需要考慮產品的銷售與市場的需求,市場總體狀況呈供不應求狀況,整體市場呈現著賣方市場的特征。企業自然不會過多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而是關注自身的產品,企業的經營目標就是產品數量的最大化,尋求在一定的條件約束下如何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產品生產管理在這種賣方市場的情形下被企業普遍采納和推廣。
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為了使企業根據市場經營商品的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商品市場被逐步放開,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權逐步由政府下放到企業,從而形成了向國有企業下放經營權的改革主線。
轉軌初期,國家逐漸減小計劃範圍與力度,對企業的產銷活動實行以“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或“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製度。企業逐步由國家機構的附屬單位轉換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在利潤分配上也幾經變革:先後試行過企業基金製度(1978~1980年)、利潤留成和盈虧包幹製度(1980~1983年)、利改稅製度(1983~1986年)。從1988年開始,利潤分配由“承包經營責任製”過渡到“利稅分流”製度。此次改革極大激發了企業追求利潤的熱情。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和科技不斷進步,各種商品的產量迅速增加,市場逐漸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麵,市場開始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人們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於是開始關注產品質量。影響產品質量的各種屬性成為人們在進行購買決策時考慮的重要因素。此時,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也逐漸開始轉向關注市場需求,重視提高產品質量和豐富產品功能。企業的經營理念也隨之開始向“商品經營管理”轉變,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迅速由產品產量過渡到經營利潤。至此,我國企業的第一次管理革命獲得巨大成功。
第二次變革:從商品經營管理到資本運營管理(從利潤到資產增值)
1992年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之後,我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由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又一次質的飛躍,也開始了“商品經營”到“資本運營”的轉變和突破。
1993年《公司法》的頒布,標誌著我國企業管理改革進入了股份製改革的新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隨著股份製的發展,企業的股東意識不斷增強,“資產增值”成為企業越來越關注的發展目標,通過資本運營實現高效的資產增值越來越受到重視。
所謂資本運營,就是企業經營理念的一種“資本觀念”,它是指通過投融資、資產重組和產權交易等手段,對資本實行優化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實現資本增值最大化的經營活動。換句話說,資本運營不以特定產品為經營對象,而以企業擁有的一切有形的和無形的存量資產為經營對象,通過對資產的運作實現資本的增值,強調資產在流動中增值。
隨後,我國國有資產監管目標提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使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把“資產增值”作為了一種經營目標,資本運營成為一種流行的經營理念。
第三次變革:從資本運營管理到市值管理(從資產增值到股東價值最大化)
伴隨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IPO或借殼實現了上市,股東價值得到了巨大的市場溢價,人們越來越把企業作為一個商品來考慮,這為企業本身的商品化創造了條件,企業經營管理目標逐步過渡到股東價值最大化。
2005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給我國資本市場帶來了一場空前的重大變革,我國證券市場實現了全流通。在全流通下,由於大小股東利益在市值這個標杆上實現了一致,市值的意義和作用得到了空前提升,市值成為衡量上市公司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考核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將市值作為政策取向,推進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製將市值作為重要保障,提高上市公司股權支付能力將市值作為根本前提,改善上市公司融資效率將市值作為客觀條件,防範競爭對手敵意收購將市值作為有效工具。於是,市值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市值管理開始成為我國上市公司企業管理的一種全新理念,成為我國企業管理的一場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