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美國企業並購的財務風險控製介紹(1 / 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國際並購成為金融資本壯大擴張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也成為國外企業並購的主要途徑。可以看出在2000年的時候,跨國並購達到了規模及增速的頂峰時期,我們稱之為第五次國際並購浪潮。美國以其成熟的並購市場規則,豐富的並購融資工具,完善的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製度,作為西方發達並購市場的典型代表,亦成為這五次國際並購浪潮的中堅力量。隨著第五次國際並購浪潮潮水的退去和第六次並購浪潮的悄然來襲,美國企業並購已形成了較規範、完善、高效的模式,並購中的各類風險也逐步降低。以此為背景,本部分將主要介紹美國企業並購的財務風險控製經驗。

一、美國並購的定價風險控製

如何準確的評估並購目標的價格,經常成為並購交易雙方爭執不下的核心問題之一。例如,2008年2月1日微軟公司在向雅虎公司提交董事會提議的收購計劃中報價每股31美元收購後者全部已發行普通股,交易總價值約為446億美元。這一報價較雅虎1月31日的收盤價19.18美元溢價高達62%,不可說不誘人。但僅僅10天之後,雅虎正式拒絕了這次收購提議,原因是雅虎董事會認為這一價格極大低估了雅虎的價值。在市場普遍預期微軟會提高收購價格的呼聲中,一周之後,微軟的首席執行官比爾·蓋茨聲稱不會提高這一價格。此次價格“拉鋸戰”的關鍵所在是雙方對雅虎公司價值判斷的不一致性。一旦高估被並購企業的價值而支付過多的代價,這將對並購方的財務產生巨大不利影響。而美國並購交易中的定價風險可從此案例中窺見一斑。每一筆並購交易都從目標企業的定價開始,而每一筆並購交易的成功都是對並購定價風險的識別、測量和控製。

(一)財務報表風險控製

2001年,美國爆發的安然等一係列大公司的財務舞弊案件,暴露了其在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方麵的巨大風險,同時促使美國當局重新考慮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體係方麵的問題。美國政府針對安然事件暴露的存在於企業並購中的財務報表風險,通過完善其會計信息披露業的監管體係,以主動監管來實施風險控製。

2002年7月,布什總統宣布了《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決定成立一個五人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專門負責監督上市公司審計,所有會計師事務所為發行證券的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都必須向該委員會備案。法案規定PCAOB的主要職責包括審計準則的製定權、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權、監督權以及調查與處罰權等,同時法案進一步強調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會計準則製定上的權威性,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作為一個民間組織起輔助作用。這種監管體係結束了美國審計行業的自律監管,加強了政府在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中的監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做到了對虛假會計信息“防患於未然”。

(二)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風險控製

除了對目標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之外,對目標企業價值進行盡職調查來評估價值是定價時必不可少的環節。美國普遍使用的有三種目標企業價值評估模式——資產價值估價法、市場比較估價法和現金流量貼現法。其中,資產價值評估法由於存在著固有的缺陷,除了在評估企業清算價值時使用,其他並購案例中少有用到。另外,由於美國並購交易具有成熟的市場環境,可以為市場比較評估法提供較多的可比企業、可比數據和可比案例;中介機構發展成熟,對企業現金流量的評估也比較準確,使得市場比較法和現金流量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但廣泛使用的兩種評估方法也存在著固有的缺陷,理論界開始將動態的價值評估方法引入評估界——實物期權法。

實物期權評估法認為,並購中目標企業的價值除了自身單獨的價值之外,還包括機會價值。米勒和莫迪格萊尼的分析已經證實,企業的價值可以看成是現有資產的現金流量現值加上增長機會價值的和。按照期權理論,並購中目標企業價值可以由兩部分組成:靜態淨現值和具有靈活性的期權價值。企業並購中隱含實物期權價值,並購方要開展業務就必須行使權利,打算取得這一權利的企業應支付與期權價值相等的費用,於是企業並購的期權價值就是為取得權利而支付的期權費。利用實物期權法可以確定並購中隱含的期權價值,然後將其實物期權價值加入到傳統的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出來的靜態淨現值中去,進一步完善了現金流量評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