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股權分置改革影響——基於流動性的實證研究(1 / 2)

全流通的推進為在我國市場上研究流動性和流通權價值提供了很好的現實背景和數據支持。如前文所述,股權分置改革的實施,會改變市場和投資者的預期,以及股票的定價前提,將稀釋股權價值中流通權價值。

流動性是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屬性,它為投資者提供了轉讓和買賣證券的機會,也是籌資者籌資的必要前提;如果市場缺乏流動性將使得市場的風險高度集中,從而影響到證券市場的交易,進而影響到整個市場的正常運行。從微觀層麵上來看,很多學者的研究(如Bolton and Ernst-Ludwig,1998;Maug,1998)表明,流動性會影響到企業的最佳股權結構,而高流動性的市場也可增強股東監督公司的動力,因為高流動性的市場可讓大股東有效地掩飾其通過監督權所獲得的信息優勢,從而進行內幕交易獲取利潤。由此可見,流動性無論是在宏觀層麵還是在微觀層麵,它都是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所應重視的問題。流動性的增加不僅保證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也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增長。

本部分將利用已經實施全流通改革,並且實現部分擴容的上市公司數據來檢驗前文中提出的流通權價值理論。

一、研究思路與數據介紹

(一)研究思路

流通股股東在全流通當中的流通權價值損失,可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流通特權的消失。二元結構的市場上,流通股價之中包含的流通權價值包括普通流通權價值和流通特權價值,本研究報告把與二元結構相關的這部分價值定義為流通特權價值。這種特權價值源於兩個方麵:一是非流通股的設定人為地減少了流通中的股票數量,減少了股票供給,使流通股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二是由於非流通股股東無法在股票市場價格高估時出售股票獲取資本利得,使得投機者有可能用較少的資金影響股票價格的變化,從中牟利,同時還極大地減小了投機者炒高股價牟利時被套牢虧損的風險。

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二元股權結構導致的同股不同權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市場對流通權定價的基本假設,從而使得流通特權價值消失。

2.流通權中投機價值的稀釋。全流通之後,流通股相對於非流通股的特權優勢將不複存在,隻剩下基本流通權價值。這種基本價值又體現為變現能力的價值和投機能力的價值。由於流通中股票數量的增加,股價波動性會減小,從而投機價值會降低。

以上兩點可以理解為同類的流通權價值。事實上,特權價值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由於股權分置人為地限製了流通中的股票數量,使得股票炒作變得容易,人們更熱衷於投機性交易,而不是價值投資。因此,流通特權的價值實際上也是一種投機性價值,可以把流通特權價值理解為二元結構下投機價值高出全流通市場的部分。

3.市場流動性降低導致的價值下降。通常認為,如果證券供給增加,市場流動性受限,股票價格麵臨下滑的壓力。許多實證研究都發現股價與流通股數量之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似乎印證了這一理論。中海油在香港首次IPO失敗,恰好可以說明市場流動性對股票定價的重要影響。其發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幾乎同時,香港政府發行了盈富基金和我國電信進行了配售,市場流動性已遭受極大削弱。但具體到國內市場,這樣的分析不一定能夠成立。滬深市場並不是一個缺乏資金的市場,相反,是一個資金相對過剩的市場,因此證券供給的增加可能並不會導致流動性降低的問題。

本部分的分析,目的就在於揭示全流通導致的流通權價值損失的主要原因,並檢驗全流通是否有助於提升市場整體的流動性水平。

(二)數據和方法

為了保證足夠的數據量,我們選擇了第二批試點企業(共42家)作為初始樣本。基於樣本一致性的考慮,我們在這42家企業中挑選出純粹送股的公司,共34家,以此作為我們進行流動性和波動率測算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