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部分小結
(一)二元結構形成特殊的治理結構
我國證券市場上,流動性表現為一種極端的形式,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間在流通能力上的根本差異: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而非流通股不能上市交易,隻能在很強的條件下協議轉讓。這種二元結構造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間存在流通權價值的差異。同時,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間在控製權上也存在差異。非流通股數量占優並且持有相對集中,容易實施控製,而流通股數量處於劣勢,並且分散持有在流通股股東手中。這使得股份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大小股東的利益衝突在這裏與非流通股與流通股之間的對立結合在一起。
本書從流動性分析入手,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現實,指出二元股權結構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價值構成和利益實現方式上存在係統性的差異,同時非流通股股東往往掌握著上市公司的控製權,這種治理現狀構成了我們進行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出發點。
(二)特殊的股權融資動機
二元結構下,流通權價值的存在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股權融資動機,第六章通過一個簡單的線性模型,描述了在非流通股股東控製下的企業再融資決策如何實現財富由流通股股東向非流通股股東的轉移。在這樣的框架下,上市公司財務行為異化,表現出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分析表明,即使增發所帶來的淨現值小於0,上市公司也可能實施增發,這與標準的財務理論是不一致的。這種股權融資動機是對現有研究關於股權融資偏好解釋的重要補充。
(三)股權分置改革的過程分析
本輪股改之前,證券市場經曆過兩次國有股減持試點,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不斷嚐試和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各方逐漸達成共識:國有股減持和全流通應當堅持市場化的方式,遵循對流通股東實施補償和非流通股股東有償獲得流通權的原則。全麵股改的推行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原則。本報告的分析表明,流通權價值應當是全流通過程中的關鍵。第五節通過對股改前後股票價格流動性指標和波動率指標的分析,研究股權分置改革對股票流動性的影響,並以此為基礎檢驗本報告提出的流通權價值。對比分析顯示,股權分置改革以後,樣本公司的流動性有所增強,但是股價波動性降低,反映了流通權價值在全流通之後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流通特權價值消失與投機價值下降方麵。
(四)股權分置改革的影響分析
在二元結構下,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間存在流動性的差異,而全流通改變了這一股權分置的結構,徹底改變了市場預期,因此必然改變市場上流通股的定價。盡管由於股改的製度設計限製了非流通股股東的銷售行為,但這種影響也會反映在市場交易行為和定價當中。
筆者通過對股改前後股票價格流動性指標和波動率指標的分析,研究股權分置改革對股票流動性的影響,並以此為基礎檢驗流通權價值的存在性。按照本報告前麵部分的論證,股改造成的流通權價值損失可能來源於三個方麵:(1)流通特權的消失;(2)流通權中投機價值的稀釋;(3)市場流動性降低導致的價值下降。
通過分析股權分置改革前後的超額收益率的變化,還可以判斷流通股股東是否從中得到了補償。經過事件研究法,對過半數的股改公司在G股上市日後是否存在超額收益率進行了分析。在合理可信的程度上筆者認為流通股股東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補償,但補償的多少和公司采用的對價方案有直接的關係。支付對價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東能在G股上市後仍獲得比股改前高得多的超額收益。並且,從總的樣本來看,在股改公告日後的一個短的時期裏,流通股股東的收益最大(累計平均超額收益率最高)。
二、研究中的不足
二元股權結構中流通權和控製權是同時存在的,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沒有流通權價值,但是掌握公司的控製權。控製權也是有價值的,這從很多關於控製權價值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來。而在法律對投資者保護不力,公司治理機製不健全的環境中,控製權價值的地位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