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王化成、劉俊勇、孫薇:《企業業績評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孫偉龍:《論企業業績評價體係的曆史演進》,載《財會研究》,2004年第6期。

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張蕊:《論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的理論依據》,載《當代財經》,2002年第4期。

朱翠貞:《企業業績評價的產生與發展》,載《審計與理財》,2004年第10期。

陳豔、劉德江:《中外EVA應用現狀的比較及思考》,載《理論界》,2008年第7期。

雷莉萍:《EVA業績考核指標在國有企業應用的思考》,載《商業現代化》,2008年第1期,第117~118頁。

陳萍、朱霏:《我國推行EVA評價體係的現狀及解決辦法》,載《會計之友》,2007年第1期,第40頁。

[10]南開大學公司治理評價課題組:《中國公司治理治理評價與指數報告——基於2007年1162家上市公司》,載《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11]張純:《EVA業績評價體係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12]曹建安、張禾:《國內外績效評價發展的幾個新特點》,載《生產力研究》,2003年第1期。

[13]董逢穀等:《上市公司綜合評價》,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薛爽、王鵬:《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的內部因素分析》,載《會計研究》,2004年第3期。

[15]林華:《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綜合評價:未來公司業績評價新方法》,載《現代財經》,2004年第6期。

[16]王一農、陳婉青:《企業效績評價中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綜合集成研究》,載《四川會計》,2003年第10期。

[17]吳潤衡、英英、張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多因素層次模糊評價》,載《運籌與管理》,2004年第13卷第4期。

[18]黃輝:《企業財務預警與企業業績評價的比較》,載《經濟師》,2004年第5期。

[19]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0]蘇莉:《改進公允價值應用研究》,複旦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21]葛家澍:《關於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載《會計研究》,2007年第11期,第3~8頁。

[22]丁方飛:《新會計準則頒布對我國上市公司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影響實證研究》,載《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1期,第67~71頁。

[23]張金福:《新準則中股份支付的會計處理探討》,載《現代商業》,2008年第1期,第226~227頁。

[24]張乃慧:《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問題研究》,載《河北企業》,2008年第10期,第32~32頁。

[25]王芳:《資產減值準則實施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26]葉穎立:《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財務的影響》,載《現代商業》,2008年第10期,第239~240頁。

[27]王金芝:《淺析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載《當代經濟》,2008年第10期,第140~141頁。

[28]葛家澍:《當前財務會計的幾個問題——衍生金融工具、自創商譽和不確定性》,載《會計研究》,1996年第1期,第3~8頁。

[29]葛家澍:《財務會計的本質、特點及其邊界》,載《會計研究》,2003年第3期,第3~7頁。

[30]葛家澍、徐躍:《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市場價格、曆史成本、現行成本與公允價值》,載《會計研究》,2006年第9期,第7~14頁。

[31]陸建橋:《關於會計計量的幾個理論問題》,載《會計研究》,2005年第5期,第31~36頁。

[32]陸宇建、張繼袖、劉國豔:《基於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研究》,載《會計研究》,2007年第2期,第18~23頁。

[33]路曉燕:《公允價值會計的國際應用》,載《會計研究》,2006年第4期,第82~85頁。

[34]馬學國:《論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使用》,載《會計之友》,2006年第5期,第48~49頁。

[35]薑彤彤:《股份支付準則中存在利潤操縱空間及相應建議》,載《財會學習》,2008年第10期,第34~35頁。

[36]劉霞:《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載《現代企業教育》,2008年第9期,第101~102頁。

[37]王霞:《債務重組準則有關問題的探討》,載《會計之友》,2007年第9期,第68~69頁。

[38]許文靜:《我國債務重組準則的變革分析及實施效果評價——基於滬市ST公司2007年年報分析》,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第9期,第93~96頁。

[39]施天明:《新舊債務重組準則之比較》,載《經濟師》,2007年第11期,第157~158頁。

[40]沈烈、張西萍:《新會計準則與盈餘管理》,載《會計研究》,2007年第2期,第53頁。

[41]吳銘:《我國委托資產管理業務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載《上海投資》,2004年第1期。

[42]李仁良:《企業價值管理——戰略、融資、投資和績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43]唐勇軍:《價值管理研究綜述與評價》,載《財會通訊》,2007年第5期,第78~85頁。

[44]丁君風:《我國上市公司價值管理中的戰略結構與治理結構因素研究》,河海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45]何瑛、彭曉峰:《價值管理研究綜述》,載《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年第4期,第110~113頁。

[46]湯姆·科普蘭等著,郝紹倫等譯:《價值評估——公司價值的衡量和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47]丁君風:《我國上市公司價值管理中的戰略結構與治理結構因素研究》,河海大學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48]李仁良:《企業價值管理——戰略、融資、投資和績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49]蔣國雲:《市值管理成為全新課題》,載《中國證券報》,2006年8月25日。

[50]巴曙鬆:《全流通時代上市公司市值溢價途徑有三》,載《上海證券報》,2006年9月15日。

[51]邢會強:《試論銀行上市後的投資者關係管理》,載《金融論壇》,2006年第10期,第10~15頁。

[52]徐林:《市值管理不能隻關心股權增值》,載《中國證券報》,2006年11月28日。

[53]吳議昕、黃前鬆:《市值管理:牽一發動全身》,載《新財經》,2007年第1期,第38~39頁。

[54]趙冰:《市值管理前提在於企業能自我定價》,載《中國證券報》,2007年3月5日。

[55]唐誌勇:《市值管理三板斧》,載《上海國資》,2007年第5期。

[56]劉國芳:《市值管理應謹防七大誤區》,載《上海國資》,2007年第5期。

[57]施光耀、劉國芳、梁彥軍:《我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評價研究》,載《管理學報》,2008年第1期,第78~87頁。

[58]劉國芳:《市值管理應謹防7大誤區》,載《上海國資》,2007年第5期,第6~7頁。

[59]施光耀、劉國芳:《市值管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0]施光耀、石磊:《市值考核在我國》,載《資本市場》,2009年第4期,第48~50頁。

[61]邁克爾·E。S。弗蘭克爾著,曹建海主譯:《並購原理:收購、剝離和投資》,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2]帕特裏克·A·高根著,朱寶憲、吳亞君譯:《兼並、收購與公司重組》,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版。

[63]幹春暉編著:《並購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4]幹春暉著:《並購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5]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編:《並購與重組》,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6]王子林、張昌彩、沈琦編著:《企業並購重組與國有資產結構優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67]彭進軍編著:《股份製企業兼並與收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8]洪銀興主編:《資本市場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9]王巍主編:《我國並購報告——2009》,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70]王巍主編:《我國並購報告——2007》,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年版。

[71]王巍主編:《我國並購報告——2006》,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版。

[72]王巍主編:《我國並購報告——2005》,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年版。

[73]王巍主編:《我國並購報告——2004》,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年版。

[74][美]大衛·G·愛潑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懷特著,韓長功等譯:《美國破產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5][英]丹尼斯·吉南著,朱翼餛等譯:《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6]李永軍:《破產重整製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77]李永軍:《破產法律製度》,中國法製出版社2000年版。

[78]李飛:《當代外國破產法》,中國法製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