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創業型經理人(1 / 3)

在創業管理與一般管理融合的六種主要形式中,有四種是側重從管理要素角度的融合,即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創業管理型思維與行政管理型思維,機會導向與資源導向,過去、現在與未來等的融合與平衡,其融合與平衡的主要內容、動因和途徑成為本章的研究重點。本章還對中國企業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企業轉型與這種融合和平衡的關係進行了分析。

無論是企業家還是經理人,都是企業在管理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主導力量。但這兩類人群無論在過去的實踐中,還是在理論研究上常常是被隔開的。在創業經濟時代,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使其成為創業型經理人。因為不隻實踐中急需這樣的人才,理論上也有其緣由和根基。

4.1.1 創業型經理人的提出

瑞典學者Carin Holmquist教授將“管理者”與“創業者”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稱之為管理型企業家(Manageprenenur)。著名創業教育家蒂蒙斯教授提出了“合二為一的創業經理人”的概念。奧賴利三世(Charles A。O'Reilly Ⅲ)和圖什曼(Michael L。Tushman)認為二元組織需要兩者兼顧的高層管理團隊和經理人,即那些有能力理解各種迥然不同業務的需要,並對其保持敏捷的經理人。這樣的經理人員結合了嚴格降低成本的管理者和思想自由的企業家的特點。

不管在稱呼上有何差異,本質上是相同的,他們兼有企業家的優點與經理人或管理者的優秀品質,將兩類優點結合起來的這類人,我們將其稱作創業型經理人。

4.1.2 對創業家與經理人融合的已有研究

對於企業家與經理人之間融合的研究相對較少,因為過去創業研究學者的注意力放在企業的初創期,側重研究這一時期企業家的個性特征,如創業前的經曆、創業者的家庭背景、創業者是否經曆過磨難等等。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到符合這種特征的人,由他們來創辦新企業。但這種研究並沒有前途,最終未得出科學結論。而研究成熟企業或大公司的學者則關注經理人的選擇,商學院的重點在於“量產”管理大公司的經理人或CEO。隨著競爭環境變化,企業的競爭優勢難以持久,單靠企業家的職能,或單靠經理人的職能,已無法滿足新形勢的要求。理論上需要對同時具備兩種能力的創業家與經理人融合的研究。盡管目前相關文獻資料較少,但可追溯到Stevenson1983年的一篇會議論文。他的研究側重於兩個極端,即創業家和受托者(Trustee)的比較。實踐中更多的情況是居於兩極之間的中間狀態,也就是兼具創業家和管理者雙重身份和能力的人。

Carin Holmquist的研究就是以Stevenson的成果為基礎。他認為最近戰略型創業(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與創業型戰略(entrepreneurial strategy)在創業研究領域已經行進到中心位置。在他看來,Stevenson和他的合作者們自1983年開始的創業管理與行政管理比較,揭示了公司在管理方麵或多或少地具有創業精神,創業管理更多地與價值創造、更好的績效、更大的成長等相關,但這些假設缺少實證研究的支持。Carin Holmquist通過對6家企業的深度訪談,研究了生物技術、網上銷售、機械工程、服裝零售、家具零售和廣播等行業的企業家自己所有和經營的高成長型盈利企業。結果顯示,在這些企業家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管理行為。他們聚焦於持續的變革和發展,有長期的戰略眼光,設定總體而非細致的目標,喜歡一步步持續地進行,集中於市場並施加一種高度控製,深思熟慮,並能放權予人。同時還發現,這6家企業都將行政管理與創業管理結合起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充當一種“管理型企業家”的角色。文章強調了企業成長意味著依賴於企業家的能力,並且在創業與行政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蒂蒙斯認為當一個企業加速發展,度過了靠創始人驅動並以創始人為主的生存期時,就會麵臨要創業者和經理人合二為一的會聚性壓力。企業要達到長期持續增長並最終獲得成功的關鍵是創業者要具有或開發出使自己同時勝任創業家和經理人的能力。傳統觀點認為,好的創業者通常不是一名好的經理人,因他缺少必要的管理技能和經驗;同樣,一名好的經理人也不是一個好的創業者,因為他缺少從頭開始創建企業所需要的一些極強的個人素質和市場定位能力。蒂蒙斯經過研究,認為那些將繁榮延續到初創之後並發展成具備雄厚實力的新興成功企業,它們的領導人可以同時是創業者兼優秀經理人。為此,他提出了一個企業模式矩陣,以及驅動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框架圖。

在企業的四種成長模式中,值得關注的是處於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但同為“潛力大、注重成長的企業”類型,即落在象限Ⅰ和象限Ⅱ內的企業。

作為象限Ⅰ內的企業,盡管也是“潛力大、注重成長”,但這些公司多數是萌芽期或初創期的新興企業,其特點是變化大、不確定性高,受環境影響較深,組織形態上沒有固定形式,企業家把握機會的能力和創業激情顯得更重要,而管理的技巧和能力則居於相對次要地位。但對於象限Ⅱ的企業,則是企業成長到相對成熟階段,組織上有相對成熟的組織架構,企業發展不僅得益於企業家的創業能力,還需要嫻熟的管理技巧和能力。兩類“潛力大、注重成長企業的共同點是,都需要企業家具有把握機會的能力,而對於象限Ⅱ的企業,則既需要利用現有資源的優勢,又要克服現有資源的阻礙作用;既要發揮創業精神,又要避免陷入創業陷阱,才能獲得更快的成長。因此,這種類型的企業家,即處於相對成熟階段企業的“潛力大、注重成長”類型,要比初創的“潛力大、注重成長”型企業,對企業家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企業家和組織具備更強的創業力和更高超的控製力,並且實現兩種能力的平衡。

因此,這種結合適應了當今企業既要麵對快速發展的需要,又要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和形勢,在穩定和多變之間尋找平衡點。

4.1.3 創業家與經理人結合的途徑

但對於創業家與經理人如何結合,需要根據現實情況,尋求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最理想的做法是將兩種人的特征體現於一人之身,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雙麵人”。這種人可能自創業家演變而來,也可能由職業經理人演變而來,或者兩種角色分配在兩個人身上,但要像“雙麵人”那樣發揮作用,需要兩人之間的默契和協同。為此,張玉利教授等通過研究提出了融合的三種途徑,即企業家轉變為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再創業”,委托代理製下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