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大多有“背景”
深度
伴隨著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裏的騰飛,一批超級富豪也逐漸壯大。中國的超級富豪到底從哪裏來?
就此媒體進行了分析,選擇的富豪來自從2003到2012年,所有曾經在胡潤或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上出現過的有效個案數,合計211個。
在211名企業家中,有些富豪的父親的信息清晰明了,而16.7%的企業家的父親的信息完全無法獲知。父親是“城市普通工人”(57人)和“農民或工匠”(26人)被歸於同一個範疇,合起來共有83人,占到了39.3%。剩下的幾項,則或多或少帶有“精英再生產”的影子。城市或農村中間階層(12.9%)、知識分子(9%)、私企企業主(6.2%)屬於一個範疇。
黨政軍群企事業高級幹部、中級幹部、基層幹部都屬於公權力部門這個範疇。父親曾經擔任過黨政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幹部的總人數是33,占總比例是15.6%,其中絕大多數(21人)是基層幹部,另外有10人的父親是中級幹部,他們是陳寧寧、潘石屹(夫婦)、馬化騰、朱保國、張湧、黃茂如(夫婦)、戴皓、黃怒波、張克強和劉長樂。另外兩名企業家的父親可以被算作是高級幹部——榮智健父親榮毅仁曾於1993到1998年擔任國家副主席;王健林的父親曾經擔任過西藏自治區的副主席。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隻是考察父親的職業,另外一些重要的家庭背景會被遮蔽掉。比如陳寧寧的父親就曾是一名中級官員。但她更為重要的家庭背景,卻來自於母係。她的母親呂慧是原機械工業部部長呂東的女兒。而陳得以發家的鋼鐵進出口生意,或多或少也與這個家庭背景有關。所以,陳寧寧也可以視為高級幹部家庭出身——事實上,陳寧寧在富豪榜上一直是與其母親呂慧合並在一起的,而呂慧掌握著他們公司50%的股份。
事實上,許多私營企業主的祖父輩都曾在社會主義時期之前從事商業活動,隻是由於計劃經濟的引入,他們的私營經濟活動被中斷了。在中國,尤其是對那些在民國時期曾是顯赫家族或有“曆史問題”的人來說,特殊的家庭背景或早或晚地給他們帶來了政治上的壓迫甚至災難。但在改革開放之後,這樣的“被中斷”的背景反而變成了一種優勢。
榮智健的故事最為典型。如果隻是考慮其創業時父親的職業,他當然可以被認為是出身於共產黨的高級幹部家庭。但另一方麵,他的父親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就被認為是中國最富有的“民族資本家”。榮氏家族並不是唯一一個在改革開放後重新開始家族在大陸生意的“民族資本家”。大量公開的報道顯示,未上榜的富豪還有很多,比如王光英家族、王征家族。
宗慶後的故事則代表了另外一種類別——民國時期非共產黨背景的公務員家庭。宗慶後的爺爺是張作霖的財政部長。父親在國民黨政府當過職員。1949年後,家庭非常貧困,全家隻靠做小學教師的母親的工資度日。1963年,宗慶後到一個農場工作,一直到1978年,33歲的他才回到省會,在一家校辦企業做銷售員。1987年,宗慶後帶著兩名退休老師,靠“承包”校辦企業經銷部,才走上了創業道路。這方麵的例子還有運良—華豐集團董事長任運良。摘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