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富是如何聚集的有很多不同觀點,但有一點是共識,就是最會賺錢的人一定不是學曆最高的人。李嘉誠14歲輟學,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輟學32年後才重新拿到榮譽博士學位,馬雲的學曆隻是本科。學曆隻代表一個人接受正規教育的程度,不代表一個人真正的知識、判斷力和行動力。
當很多投資機會剛出現的時候,通常會讓人難以判斷方向。當大家都很容易判斷出方向時,一定已經很難賺到錢了。人生也好,投資也好,確實有很多時候讓你無法作出理性判斷,這時候不如就跟著感覺走吧。
關於“跟著感覺走”,現各有一個成功和失敗的相關案例。
1994年,那時獲取股票信息並不容易,人們要麼去證券營業部看行情,要麼次日在報紙上看昨天的收盤情況,要麼就是聽股評。當時大學生對炒股的興趣遠不如在寢室間推銷方便麵大,有個同學對股票的了解並不深入,隻是聽炒股的父親偶爾講起,或者是在教科書上看到的一些簡單知識,有一天他在圖書館偶然看到篇證券報上的文章,說很多股票已經跌破淨資產,股票價格表上滿眼都是兩三元的股票。此時他想到《政治經濟學》課本上說過: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他隱約覺得可能是個機會。
放暑假回到家後,他發現他父親的股票早已深度套牢,再去證券營業部看,發現裏麵工作人員比客戶還多。於是他開始心動了,在父親的鼓勵下決定投資。他當時連壓歲錢在內所有的積蓄隻有400多元,且沒有自己的股票賬戶,於是就把400多元錢交給父親,借用父親賬戶交易。選了個從20元跌到3元多的股票,買了200股。買進後,他也沒指望賺大錢,當時上證綜指是300多點。
沒想到幾天之後,1994年8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三大救市政策,當天股票漲幅就達30%以上。而8月1日起,連續8個交易日上證綜指的漲幅分別是33.46%、-2.9%、20.89%、7.61%、21.37%、4.21%、-12.67%和19%。一個月後,上證綜指突破1 000點,他的股票漲了4倍多。這段經曆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此決定從會計學轉行投身金融投資業,並通過努力如願以償。
如果說上麵這段經曆是由於相信直覺而獲得的成功,那下麵的這段經曆就是因為否定直覺而犯的錯誤。2002年年底房價已開始上漲,上海徐家彙開始出現每平方米上萬元的房子,以當時的眼光看,已是前所未有的高價。
2001年,每平方米7000元的房價已經算是極其高了。
當時有人把上海的很多情況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前的情況進行了對比,覺得從人的心態來講,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買房;從輿論導向來講,目前對房地產的關注有點過度;從資金流量來看,銀行的資金大量進入樓市,和東南亞當年的情況相似。所以就覺得中國的房地產可能已經有泡沫了,於是當時決定不買房。
那時別人都催著買房,原因很簡單,以後沒有福利分房了,所有比我們年輕的人以後都要買房子,一代又一代,除非父母手裏已經有兩套以上的房子,否則就得繼續買。2003年非典時期,有人去浙江義烏看上市公司,順便摸了一下義烏基金銷售的潛力。沒想到在那裏,從工商聯人士到政府官員、到普通百姓,全都不願買基金,因為大家都覺得買房子能賺錢,房價已經從兩年前的2000多元/平方米,漲到4000多元/平方米。這加強了關於房地產泡沫的判斷。
此後一直到2006年,雖然他人的建議一次次刺激著直覺,但很多人還是一直沒有買房。隻不過原因已經不是認為有泡沫,而是因為房價確實越來越高,很難下手了。從2002年到2006年,工資收入遠遠比不上房價的上漲。這個失敗的案例源起於對書本知識的迷信,認為它的可信度遠高於一個人的直覺。但殊不知世上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經曆過中國式的房改,一個沉睡市場一旦激活所引起的需求和價格彈性是超越任何教科書的想象的。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兩者共同作用形成的直覺,就是最可靠的判斷依據--經驗。隻要有足夠的信息和思考,直覺就是最好的判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