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人後投資:要投資先克服人性弱點
投資上人人都有個敵人--就是自己
【標簽】 投資 敵人 自己 操刀 過度自信
據說從前有一個武功高強的忍者,每次找人過招他都贏,因為沒有對手,他很痛苦,於是去請教高人。高人說你穿上忍者服,月圓之夜在樹林中等,你就會遇見對手。忍者照辦,在月圓之夜來到樹林中等待,待月亮從雲中穿出時,果然見到了另一位黑衣人。忍者出拳快,黑衣人也出拳快,忍者跳開,黑衣人隨行,忍者進攻時,黑衣人卻步步退縮防守,幾十招下來,忍者絲毫無法傷到對手,自己卻累得精疲力竭。次日請教高人對手是誰,高人笑答,是你自己的影子。
投資有點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無物之陣”。你可以覺得所有人都是敵人,因為他們都可以賺走你的錢,也可以輸給你錢。但同時你也可以覺得沒有敵人,因為隻要操作準確,沒人能攔住你掙錢;操作失誤,別人想救你都不行。投資上人人都有個敵人--就是自己。自己弱敵人就弱,自己強則敵人就強。
你的敵人為你設了兩個壁壘:
第一個是讓你總是自己操刀。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直接掌控的東西覺得更安全。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自己親自操刀炒股、炒彙、炒房地產,一怕被人騙,二怕別人不如自己聰明。
炒股可能是世上最具迷惑性的事情。如果把炒股比做企業,那這可能是生產環節最複雜的企業。想成功炒股,你需要懂世界政治、宏觀經濟、行業邏輯,看得懂報表,看得懂圖形,還要有時間研究,有足夠長時間的經驗,有信息來源,有專家圈交流,有閑散資金作“後備部隊”,有過硬的心理素質等,往往隻有少數人能具備這些條件。但另一方麵,充斥市場的“一招教炒股”的書,鋪天蓋地的投資家自傳,讓人產生一種幻覺--成功的投資離自己並不遙遠,或許再前進一步,自己就是下一個“巴菲特”。
其實對多數人來說,理財最需要自己直接介入的環節是資產配置,能確定在什麼大類品種上分配多少資產,就基本大局已定。資產配置沒做好,天天隻盯著該買什麼股、什麼外彙或者哪套房子,會讓自己很累。所以普通人自己直接投資,聰明人判斷誰有投資家的稟賦,然後把錢交給那個人管理。
第二個是讓你永遠過度自信。
有個朋友曾私下問一位日本中央銀行的前任高官關於日本經濟蕭條的原因。那位日本人很坦誠地說,除了市場本身的因素外,日本相對保守的文化是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在泡沫形成和破滅後的很多政策一直備受爭議。日本國家和金融財政體係的核心決策層其實缺乏相關經驗,但基於對傳統權威的維護,很多高官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願承認自己對很多問題的無知,更不好意思去詢問學習,造成很多政策失誤。
幾個真正的投資行家,幾乎都有種承認自己不懂或判斷失誤的胸襟。而每次看到無數無辜的投資者癡迷地望著台上宣稱自己對市場判斷如神的“專家”時,總是忍不住回憶起100多年前,有義和團拳民自稱“刀槍不入”,最後卻倒在八國聯軍的槍彈之下的情形。
市場總是頑皮的,當你越堅定想買入時,賺錢的概率就越小,當你越堅定想離場時,賺錢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對多數人的投資來說,犯錯概率和自信程度是成正比的。
每當你產生對某個投資品非常自信的心態時,常掐自己一下,並去問問對這種東西最在行的專家和最一竅不通的朋友。最在行的專家會給予高度,而一竅不通的朋友會給予最樸實的思維角度。
投資要清醒!
【標簽】 個人投資 自律 頭腦獨醒 投資日記
巴菲特說過:“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投資成就,是依靠了‘自律’和‘愚蠢’這兩個東西:自己的自律、別人的愚蠢。”
機構投資者之所以比散戶更成功,這得感謝他們的老板。
老板們總樂於向員工頒布嚴格的紀律,例如考勤,甚至上洗手間的時間等等。但在投資過程中,投資紀律有其特殊的含義。如果某個交易員購買了不在股票池裏的股票,他立刻就會因為不服從命令而遭到解雇;如果某位交易員,違反了契約中的資產配置,哪怕多買了1%的股票,他馬上就得卷起鋪蓋卷跑路;而若交易員造成的損失,連續幾個月超過了月限定額,或排名靠後,那他很有可能會被停止交易,退居二線改為打雜,甚至被解雇。
而個人投資者呢?我們會因為同事的一句閑扯,立刻買入一隻股票,他下一個決策的時間,往往比閃電都快;而在資產配置上, 要麼滿倉,要麼就在趕往“滿倉”的路上;至於損失,為了家庭和諧,我們一貫的宗旨是“報喜不報憂”,哪怕虧的再多,隻要不向老婆彙報,就啥事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