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1965年倡導勤儉練兵法

曆史人物鉤沉

作者:邢大軍

一根橫梁上垂下兩條繩索,繩索的下端綁著一塊不足半米長的木板,木板後方同齊的高度垂著兩條結著繩套的繩索,木板前方30厘米處擺著一個凳子,最奇怪的是,凳子上還放著一個裝滿水的臉盆。1965年的4月,當這套裝置出現在北京召開的全軍軍訓器材展覽會上時,吸引了無數參觀者駐足,也引起了親臨現場的葉劍英元帥的注意。

這套簡易裝置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據濟南軍區情報部有關人員介紹,這是他們專門研製的“蛙泳陸上練習吊架”。“蛙泳陸上練習吊架”主要用於陸上練習蛙泳基本功,解決呼吸、蹬夾腿和臂、腿、呼吸配合動作等3個難點,以便官兵正確熟練地掌握蛙泳動作要領,為水下練習打牢基礎,還能保證官兵在天冷不便下水的情況下進行訓練。聽完介紹,葉帥讚揚道:“這個吊架對初學遊泳的人是個很好的辦法,解決了初學者地麵苦練的問題。經過地麵苦練,初學遊泳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掌握蛙泳的基本功,下水後很快就能適應水性,也不會淹死人,是個好辦法,可以推廣。”

接著,工作人員開始演示吊架的使用方法。隻見示範者將小腹伏於繩索下端的木板上,上身稍微抬起,雙腳分別套進繩套,使身體基本保持平衡,先分別練習劃臂和蹬夾腿的動作,再將麵部浸於臉盆內的水中練習呼吸,然後配合練習臂、腿、呼吸的綜合動作。看到這裏,站在一旁的葉帥關切地說:“現在看來架子太窄了,人趴在上麵做動作很吃力,還可以加寬些,再在架子上墊一些軟的東西。將來,還可以從就便器材改進為製式器材。”後來,不僅陸上練習蛙泳的方法得到普及並被加以改進,同簡陋的“蛙泳陸上練習吊架”原理相同、外觀相仿的“蛙泳陸上練習器械”也被注冊了國家專利,並在蛙泳教學中廣泛應用。

當年,在這場由葉劍英元帥倡導並組織舉辦的全軍軍訓器材展覽會上,共展出了各部隊及院校送來的3000多件革新器材。這些器材基本上都是遵循因陋就筒、因地製宜的原則發明出來的,不同程度地起到了變難為易、變繁為簡、變昂貴為廉價的效果。展覽會先後接待觀眾20餘萬人次,勤儉練兵的思想深入人心。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長期積貧積弱,國家一窮二白,人民解放軍的訓練條件與保障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嚴重影響了部隊訓練和戰鬥力提高。為此,時任軍事訓練和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的葉帥指出,必須堅持勤儉建軍、勤儉練兵的方針,發揮我軍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錢要用得少,事情要辦得好”。1961年5月至6月,我軍先後召開海軍、空軍、陸軍訓練會議。葉帥就曾在會上反複強調:“現在我們國家工業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但達到我們國防上的要求還要一個時候。這個是目前暫時的狀況,但我們勤儉練兵的基礎不是建立在這個地方。人窮當然要勤儉,可是我們的勤儉練兵的思想不在這,不是因為窮才提出勤儉練兵,窮固然要勤儉練兵,就是將來不窮了,很豐富了,我們也是勤儉練兵,這是百年大計。”

葉帥主張,在訓練質量上要堅持高標準,在器材保障上要實行“低標準,瓜菜代”,在物資供應困難的條件下,盡可能利用模擬器材訓練,搞好代用器材訓練。他還幫大家算了筆“細賬”:海軍的護衛艦航行1個小時要1.5噸油,如果開到24節要5噸油,如果直接進行海上訓練,機器磨損了,油料消耗了,技術還不一定行,所以需要加強地麵訓練。他還幽默地打比方說:“蘇聯的載人火箭不是到了太空嗎?有名的加加林何嚐在太空練過呀?他的成功主要是在地麵上練,可是他的偉大完全在天空、太空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