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裏,筆者開始考慮一個幾乎被中國企業家們遺忘的原始終極問題:企業家創辦企業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一般而言,企業家無外乎為了個人生活品質提升和實現開創一番事業的雄心。但是,企業家們幾乎忘了,為了實現這一終極目標,付出的往往是生命代價,如此一來南轅北轍,自己的終極目標反而沒有達到。2004年11月,1966年出生的浙江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過勞猝死,年僅38歲,留下17億元的淨資產,如果君仍在世,到本書出版的2012年,王均瑤也才45歲,而45歲的黃金年齡,人生之路方行一半,此路末端應該是2050年至2060年,而決非2004年。王均瑤為均瑤集團的發展嘔心瀝血,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這與他最初創辦均瑤集團的起始目的並不一致。一個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不是財富和權力。中國企業家的錯誤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財富和權力,當他得到了財富和權力之後,一切也隨之結束。據均瑤集團職員反映,王均瑤每天工作約12個小時,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董事長辦公室內往往徹夜亮燈,王均瑤始終處於一種體力精力透支狀態,上樓梯和開會發言時往往都氣喘籲籲。在當今中國社會,具有同樣工作狀態而尚在世的“王均瑤”們何止十萬或百萬,雖然目前還尚存一息,但誰知何時又會突然倒下,事實上,這一天並不遙遠,王均瑤2004年11月離世前一天還在主持公司會議,並不知自己會立即離開世界。事實上,80%以上的在世中國老板都是處於一種“王均瑤狀態”。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王均瑤在生命結束的前三年能夠換一種生活方式:聘請一位職業經理人替代自己的工作,自己從繁忙的一線退下來,到國外名醫院作一次全麵身體檢查和治療,回國後長期住在自己遠離企業的三亞別墅裏,一個月去企業一次,一次隻待三天時間,把絕大部分工作完全交給職業經理人,自己處於一種少工作和多療養狀態,不直接參與公司管理事務,僅從遠處遙控企業,那麼,即便王均瑤活不到2050年或2060年,至少也能夠活到2030或2040年。這樣的話,均瑤集團的經營發展狀況遠勝於今天的實際狀況。
聘請職業經理人,實際上是花錢買職業經理人的命,用以延長老板自己的生命;如果老板自己始終工作在公司一線,實際上是讓企業折損自己的生命,讓企業消耗自己的生命。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采取第二種做法,聰明地從企業的管理一線退下來,實行完全意義上的職業經理人製度,讓職業經理人代替自己去經營管理企業,自己則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和養生長壽之道方麵。美的集團前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每周打三次高爾夫球,雷打不動,如果中國80%以上的企業家能每周去打一場高爾夫球,每周能少去公司上班兩天,則中國企業家的年死亡率就能較目前下降20%。
中國企業家的悲劇就在於過多地注重手段而忘了最終目的,在追求財富和利益的過程中毫不吝惜地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財富和權力積累的過程往往也是自己生命劇烈消耗的過程,於是造成大量的英年早逝。事實上,在歐美國家工業化初期,雄心勃勃的老板也是同樣的行為模式,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雨坎坷之後,老板的行為模式才逐漸趨於成熟和理性,在注重手段的同時更加關注目的。有遠見卓識的中國企業家應該吸取工業化初期歐美企業家的血色教訓,不要經過兩百年之後才充分注意這一問題,而是現在就在追求財富和利益的路途中停下腳步,尋找一位職業經理人替自己繼續向前走,自己則走出另外一條道路——養生長壽之路和企業長遠發展戰略之路。
第五節 當一次劉備——職業經理人使用哲學
在職業經理人剛剛就任之時,老板總會有一種擔憂:“一下子把所有的權力全部下放,萬一新來者能力或品德的存在問題,公司就會蒙受巨大損失。”於是,老板想出了一種辦法,這就是“分階段授權法”:即總經理上任之後,董事長對總經理應有的權力不會立即下放,而是根據總經理的實際表現分階段逐漸授權,隨著對總經理信任度的增加,在半年或一年時間之內把所有權力逐漸下放給總經理。在此期間之內,如果發現新任總經理在人品和能力上存在問題,就立即換人。這種做法表麵上看起來確有道理,但是,這種做法本身存在著一個先天的設計錯誤:首先,從能力方麵而言,總經理在沒有得到充分授權的時候,在手上沒有充分的資源進行運籌維幄的時候,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展現和發揮出來,如果不給一個大力士舉起300公斤重物的機會,就永遠不會知道這位大力士是否能夠舉起300公斤重物。一個總經理在沒有得到能夠充分發揮的權力資源的時候,無論他在公司工作多長時間,也無法判斷出他的實際能力。其次,從品德方麵而言,品德是任何一個人隱藏得最深的一種稟性,不可能在半年或一年時間之內就能夠觀察得清清楚楚,很多在公司已經工作了五年或八年的員工同樣會出現損壞公司利益的情況。所以,用時間來考察人品的做法實在不可取。而且,在職業經理人任職初期,如果不能夠賦予他應有的責任和權力,大量問題解決不了,職業經理人既要承擔責任,又不具備相關的權力,這樣,職業經理人就會產生一種極為負麵的心理情緒,另外,公司的其他幹部也會對他產生負麵的看法。很大一部分本來是能力卓越的職業經理人往往就是在這個“痛苦煎熬”的“考察期”時墜下馬來,離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