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是在山後麵度過的,這座山,是我們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叫特秀山。
山前麵有兩個村子,大山前和小山前,山西邊有一個,就叫山西頭,山後頭有四個村子,根據四個村子方位分為東山後,西山後,中山後,後山後。
學校的地址,就在西山後,名字就叫西山後完全小學。說到學校名字我突然想起來,我一二年級的時候村裏的那個學校連個名字都沒有……學校連牌子都沒掛過……
那時候,天氣好,我們就騎車去上學,騎車繞山半圈就到了,天氣不好,下雨下大雪之類的,就派手扶車接送,村裏有孩子的,各家輪著來,我家的手扶拖拉機車是村裏馬力最大的(就那種,韓寒曾曬過的那種手扶拖拉機),車鬥也是最大的,能裝很多人,我爸爸是木匠,手巧,在鎮上買了一個大的塑料油紙,蓋糧食的特別厚的那種,用來做車篷,找了幾根木棍,撐起來,後來還換成了不透明的結實的綠色帆布。
坐在黑暗的被綠色帆布封閉的車鬥裏,和同村的小夥伴們嘰嘰喳喳聊著趣事,晃悠在鄉村的土道上,外麵是雨打帆布的噗噗聲音和被隔絕後比較低沉的拖拉機的轟鳴聲,裏麵是孩子們的笑聲,偶爾掀起的帆布,露出的是大雨清洗過後嫩綠的樹葉和嫩綠的小草,真是一幅美好迷人充滿回憶的畫麵。
不過我現在想起了我爸爸,在外麵,披著雨衣開著手扶,是多麼操蛋的事情……而且還聽不到孩子們的笑聲,這,更是一件操蛋的事情,各位看客,你們說是不?不過爸爸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裏,這帆布,我們家是第一家。原來的那種塑料油紙,雨滴落在上麵聲音啪啪的響,而且雨幕大的話,心裏會感覺特別悶,還因為是透明的,感覺雨隨時能擊穿這透明的塑料油紙,直撲下來,外麵又下著雨,會有點冷冷的感覺,雨滴聲音大,大家也沒聊天的興趣。但是帆布,改變了這一切。我說起小時候這事,我爸寫字給我說:“塑料布,聲音響,吵,我不喜歡,帆布沒聲,好。”語言簡潔,語法不通,但我能看懂,我也知道,我爸為什麼這麼說。
在現在。我還是懷念那些下雨的日子,小夥伴們坐在車鬥裏的嬉笑聲。
三年級畢業那個夏天,雨下的格外大,村裏土路兩邊的水渠,都被雨水灌滿,甚至路上都是慢慢的水,大人們,都躲在家裏抽煙或摸牌九打撲克,不出門,出門就穿著那種黑色的橡膠雨鞋,咣咣的走在泥濘的鄉村土路上,有時候有的路走的人少,泥軟,一腳陷進去,腳拔出來了,鞋子還黏在泥裏。回家了,就往外倒泥水,汗腳就混著腳臭,那味兒,哈哈。雨小一些的時候,小夥伴門就都出來了,一個個都穿著那種劣質的塑料涼鞋,我很討厭我那鞋子,因為鞋子帶兒注塑不好,老磨腳,原來有個金屬扣,可以把帶子穿過去係住,可是材質太軟,再加上小時候手賤,就老去掰它,就斷了,爺爺覺得可惜,就拿燒火的鐵棍在火裏一燒,然後燙一下那塑料帶子,直接趁熱黏上,巨醜無比,黑乎乎的一片,但是那時候也不在乎,就那麼穿著出去玩了,崩開了,就再削一下,再燙,別的地方斷了,也用這種方法,一塑料鞋子,全身上下都是黑點……坑坑窪窪……唉,真的是都一個村小孩子混的熟不在乎麵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