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國藩去世已經一百多年了,但是他影響了幾代人,人們至今仍然對其頂禮膜拜。很多名人都對他推崇備至。梁啟超說:“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複也。”毛澤東年輕時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即使是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而蔣介石則認為曾國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做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捧讀不輟。
的確,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異數,尤其是他獨到的思想見解,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五千年智慧的獨到感悟,而且這些見解是他曆經官場、戰場磨難之後提煉出來的,不空洞、不浮誇,有積極的實用價值。
曾國藩一生官至總督,在風雨飄搖的晚清王朝,曾國藩經曆了道光、鹹豐、同治(實際是慈禧太後)三代君王,曆時34年。
曾國藩與三代君王打交道頗費心機,有時奴顏媚骨;有時抗旨犯上;有時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因為對方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封建社會,皇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一旦落入昏君或無能之帝的手中,很多人就要遭殃。曾國藩所侍奉的三代君王雖不是昏君,卻是無能之帝,事實上皇上可以無能,但是他卻不願意別人說自己無能。曾國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與三代君王打交道的!
曾國藩為官始終銘記“忠”字,尤其是他同太平天國的鬥爭。洪秀全與曾國藩的出身、學曆一樣,都是秀才,同屬清朝道光年間。但二人的結局不同,一個得第進京;另一個不得誌,扯旗造反,結果一呼百應,一路東進北上,勢如破竹。為滿清打江山的八旗兵已不堪一擊,滿朝文武大臣束手無策,於是曾國藩以書生帶兵,同太平天國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曆經十多年的腥風血雨,曾國藩終於成功了,內聖外王,名滿天下;洪秀全失敗了,兵敗、身亡、國滅。
曾國藩在晚清政治舞台活動三十年,結交了一大批對自己事業有幫助的朋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朋友賢否,關乎一生之成敗”。在這些朋友當中,有的是和他並肩作戰的同僚幕友,有的是他詩詞答和的文友,尤其是他積極提攜的後輩,更是他事業上的左膀右臂,以至於這些人在後來的滿清官場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曾國藩一生三變,每一時期都有不同的主張,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人之氣質,本是天生,很難改變,唯有讀書可以改變!”曾國藩的這種變,都是圍繞著自己官場、人生的感悟和心得進行的,是他洞悉官場後的大徹大悟。曾國藩由最初入仕時的張揚變得謹慎,以至於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由最初的百煉鋼變成了繞指柔,這種變是他性格上的徹底改變。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晚清王朝對他消除戒心。
平心而論,曾國藩沒有辜負晚清王朝給他的高官厚祿,每每在關鍵時刻,他都能挺身而出,對自己負責,對滿清皇室負責,對全天下負責。不管是與太平天國作戰,還是與撚軍對陣,乃至於辦理天津教案,曾國藩都義無反顧,這也是他贏得滿清統治者信賴的首要條件。
曾國藩是學者型封建官僚,為官同時不忘著述,他的家書、日記、信劄時至今日還廣泛流傳。百年以後,細細品讀曾國藩的作品,還能體會到中國幾千年傳統智慧的精華,這足以說明他的思想意義具有積極進步、科學實用的價值。
總之,曾國藩的思想謀略精華遠不止這些,他的一生是一部全方位、多視角的成功學全書,值得後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