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第三次調任兩江總督時,他對製造總局的造船工作仍然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後來他到上海再次視察了江南製造總局,這時,江南共造輪船四艘,這是曾國藩辦洋務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與此同時,曾國藩認識到,洋人在製造機器時,用數字做推算,以圖紙做記錄。然而,由於中西方語言存在極大的差異,中國人雖然每天與機器打交道,卻不清楚機器的使用、製造原理。因此,他認為唯有翻譯才可以解決這一難題。1867年,他在“機器母廠”特設翻譯館,聘請了一些外國有名的翻譯以及徐壽、華蘅芳等主持翻譯,該翻譯館為造船業帶來了許多便利,也是中國政府創辦的曆時最久、出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館。
同治末年,該翻譯館已經譯有書籍10種,到光緒末年,已經達到一百七十餘種。翻譯的範圍很廣,包括算學、電學、化學、聲學、光學、天文、地理、曆史、政治、交涉、兵製、兵學、船政、工程、學務、農學、礦學、商學、醫學、圖學、格致等各個領域,這不僅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也使江南製造總局成為了中國近代工業基地,也成為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擴散中心,這對推動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西學東漸、中西文化的交流等,都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曾國藩不愧是一位具有遠見的政治家,雖然是一介書生出身,但是,他在事業上卻表現出超前的眼光與膽識。學無定法,能者為師,更展現出他的開明。
5 讀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曾國藩為官與人生上的成功,無不來源於他為人處世的智慧與所受的教育以及學到的知識。他的求學經曆比較複雜,但是,他有著堅定不移的學習信念與毅力,他的一生都在學習,並且很有造詣,因此,他被譽為晚清著名的理學家之一。
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為學之道,不可輕率評譏古人。惟堂上乃可判堂下之曲直,唯仲尼乃可等百世之王,唯學問遠過古人乃可評譏古人而等差其高下。今人講理學者,動好評貶漢、唐諸儒而等差之;講漢學者,又好評貶宋儒而等差之;皆狂不知自量之習。譬如文理不通之童生,而今衡閱鄉、會試卷,所定甲乙,豈有當哉!善學者,於古人之書義一一虛心涵詠而不妄加評騭,斯可哉!”
曾國藩生平處世與為官的經曆無不與讀書有關,可以說,他在處世與為官方麵的成功,也是他讀書的成功。他學習有方,通過不斷地讀書,他走上了仕宦之途,結識了許多良才益友,積極興辦了新型事業,領會了行軍打仗之術,實踐了報效國家、明道經世的宏偉誌向。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家庭,父親對他們兄弟幾人的教育很嚴格,他們從小就在父親的私塾裏讀書。曾國藩9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15歲時,能夠背誦《周禮》、《禮儀》,並且還細讀了《史記》與《文選》。曾國藩早年所讀之書是他一生學問的基礎,家庭教育的熏陶使他少年時就很顯達,更重要的是,他把讀書當做一生的追求,他發奮苦讀書,讀書成為了他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6年,曾國藩會試落第,他感覺自己功力欠深,便動身返鄉。路過睢寧時,曾國藩遇到了知縣易作梅,他與曾國藩的祖父、父親都非常熟悉,與曾國藩也熟悉。他熱情招待了曾國藩,並且借給他一百兩銀子做路費盤纏。曾國藩非常感激,路過金陵時,他在一個書肆看到了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便愛不釋手,毅然地買下了,如獲至寶,從此便開始仔細研讀《二十三史》。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將這部巨著攻讀完畢,從此便養成了每天點史書10頁的習慣,而且堅持了一生。此後,他養成了對古文和曆史的愛好,這為他以後研究學術、研究曆代統治者的經驗教訓,以及治理國家與社會奠定了基礎。
在晚清“同光中興”諸將帥中,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人都是天分極高的人中龍鳳,而曾國藩個人的天資稟賦卻不是最突出的,他既非天縱英才,也無父祖的權勢蔭庇,卻由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一位出將入相的“中興第一名臣”和“中國最後一位儒家大師”,並對後世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與他持之以恒的讀書精神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從舉人通過禮部會試得中進士,接著複試、殿試、朝考,成績非常優異,因此,他被道光皇帝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基本上實現了舊時代讀書人應科舉、點翰林的最高理想。但是,他稟性淳厚,毫無鑽營取巧的習氣,以多病之軀,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理學典籍以及文史精華,融會古文訓詁,進德修業,這為他後來出山做成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居京10年中,曾國藩先後拜理學大師唐鑒、倭仁兩位前輩為師,向他們請教進德修業之術。在兩位前輩的教誨下,他自立課程十二條,並悉力以赴,終身行之不輟。他按照這十二條規定嚴格要求自己,使得他的讀書方法、學術見解、道德修養等,都取得了較大收益。
曾國藩嚴於律己,他還為自己編定了一個自修的課程:凡是讀書的心得、人情的曆練、本身的修養、詩文的創作,莫不分別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共分五類,分別命名為:《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鈔》、《詩文章》。自身修養以及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終身用之而受益無窮,這就是:“勤於政事,節儉治家,所說的話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
曾國藩善於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從道光十九年(1839)起,他便開始做詩文鈔,並且開始寫日記,他寫日記的習慣後來基本上沒有間斷過。從鹹豐八年(1858)六月起,更是不曾中斷過一天。即使在行軍、生病的時候,也從未間斷過,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為止。
雖然在科舉上已達到巔峰狀態,並且做了高官,但在讀書治學上,曾國藩卻按照對一個學生的要求,嚴格規定自己的功課,而且堅持每日必須完成。這種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難能可貴。
曾國藩供職京師時,恰逢中國內亂外患交迫,當時,外患“英夷”入侵、內患太平天國運動、黃河決口,這些無不困擾著曾國藩,這樣的環境決定了他讀書的側重之處有所不同,他對經世致用特別是輿地之學更為關注。通過有選擇性地閱讀大量的古代書籍,他對於軍政大計,以及各種庶務進行了仔細地分析,盡量把現實的問題考究詳盡,把平時讀書悟出來的學問應用到實際中,發揮其中的巨大功效。
儒家的經世致用派一貫強調從實際出發,這種學風世代相傳,好多人因信奉這一原則,取得了很大成就。曾國藩也有自己的觀點:“不說大話,不騖空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禁大言以務實”、“恒言皆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即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曖昧即為小人。”
曾國藩一介書生,卻在軍事上屢立戰功,做出了許多武將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被稱為“洋務運動之父”,或曰“中國始開國門之鼻祖”,他做出了許多讓後人稱讚不已的“第一”,他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廠,製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辦起了中國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業基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翻譯館,派出了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他能做出這些成績,不僅得益於他多年的京官生活,以及與各種京師名流之間的交往互教,更在於他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經世致用之書籍,不斷地虛心鑽研,懂得應付事變之道。
曾國藩會讀書,他主張經世致用,學習治國平天下之學,他曾寫過一副對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由此可見曾國藩早年的理想抱負。在經世致用問題上,他不僅身體力行,而且還在桐城派提出的“義理、考據、詞章”之外加上了經濟,從而避免了忽視經世致用的弊端。他提出,學以致用,就不能讀死書,必須把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曾國藩還清醒地體會到讀書與用兵完全是兩碼事。例如,古代的好多名將,如西漢的韓信、曹參,東漢的皇甫嵩、朱雋,他們精於用兵,但並沒聽說他們能著書立說;近代的戚繼光雖然可以著書立說,但其指揮的戰事卻不是規模很大;像孫武這樣既有實踐又有理論的軍事家,畢竟少見。因此,如果想做一個有作為的將軍,就要多讀書,尤其是多讀兵書。
曾國藩讀書很有選擇性,而且善於思考與總結。他除了擔任過戶部侍郎之外,還擔任過禮、吏、兵、刑、工五部侍郎。為官期間,曾國藩總是對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點,潛心研讀《通典》與《資治通鑒》。因此,他洞悉當時清朝的政情利弊、官場風氣,以及民生疾苦等。在由內閣學士升為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時,他仔細閱讀了清代道光以上曆朝文獻等,這體現了他明道經世抱負。
在百務纏身的空隙裏,曾國藩特別喜愛研究王船山的著作,他認真研讀的精神帶動了許多人精讀船山著作,湘軍中許多重要人物都積極參與研讀,形成了一股自上而下研讀船山書籍的濃鬱風氣。湘軍將帥們把孔、孟、周、張、程、朱,以及船山的“聖賢學脈”、“儒家道統”作為自己的思想信仰,他們把《船山遺書》當做“千秋金鏡,帷幄珠囊”。曾國藩閱讀了大量的能夠尋找到的船山著作,對於其中的《讀通鑒論》、《宋論》等史論性著作爛熟於心,他在日記中記下了許多心得體會。一些湘軍將領也早在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遺書》之前就已經開始研讀船山著作,他們也像曾國藩一樣,從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廣收博取,以求治國用兵之道。
郭嵩燾曾經這樣評價道:“軍興以來,湘人起文學任將帥,肩項相望。一時武健強力,多知折節讀書。軍行所至,聞弦歌之聲。”湘軍將領從《船山遺書》中獲益匪淺,他們許多是一介書生或者布衣寒士出身,但是投筆從戎後,由文書、幕僚或者中下級軍官一躍成為統兵作戰的、可以獨當一麵的高級將領或者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這充分說明了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即使是在戰火紛飛中,也要仔細地研讀、刊刻、提倡、弘揚《船山遺書》。王夫之的名氣與影響越傳越廣,這與曾國藩積極倡導研讀船山之學有很大關係,由此可見,曾國藩倡導讀書之風影響深遠。
通過研讀船山著述,曾國藩“經世致用”的學術觀點不斷走向完善,他的軍功業績也如日中天,屢出奇跡。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領導集團對中國近現代的影響十分深遠,而且,活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各種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過曾國藩的影響,他們都像曾國藩一樣認真地閱讀和研究過船山學術。
曾國藩認為,讀書是一生的大事,應該相伴終身。同治十年(1871),曾國藩的身體日益衰弱,但是他一直堅持鑽研理學,而且造詣頗深。他在日記中寫了這樣幾句話來警示、鞭策自己不要放鬆讀書:“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是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事情,而讀書則貴在堅持,讀書可以體味到好多樂趣。因此,雖然他的體力不支,病情日益加重,但是他卻置之不顧,晚上依然要堅持讀書。對於他來說,疾病纏身是難以擺脫的困擾,如果不用心讀書,人就會變成廢人,所以,醫藥不如讀書。
1871年秋冬季節,曾國藩的病情更加嚴重了,由於他寫作、讀書比較投入,常常影響到身體,加重了病情。他在日記中規定自己以後應當停止寫作,不要看書。但是不久,有人送了他一部《許周生集》,他愛不釋手,便又全神貫注地開始細讀。後來,湖南王闓運送給他《周易燕說》、《尚書大傳補注》、《禹貢箋》、《穀梁申義》、《莊子七篇注》、《湘綺樓文集》,每本書他都認真地翻看了幾遍。後來,他違背了自己的規定,又堅持閱讀了《居易金箴》,王其淦所送其父著《王霞九文集》,朱彬所纂《禮記訓纂》,李芋仙寄來的《道蘊編》,日本人所著《新論》,上海新譯之書《中外古今年表》,庸義渠寄來的《湖南陽秋》,王霞軒寄來的《王少鶴詩》,陶篁村所著《浙江詩話》,柳興恩《穀梁大義述》等一批新書。
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老病之軀已如風中殘燭。他的身體如此衰弱,但還是堅持每日讀書。他在日記中這樣感歎道:“近年或作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苟活人間,慚悚何極!”“餘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他自知油盡燈枯,自己不久將要離開人世,於是,抓住有限的時間與光陰做自己最喜愛的事情——讀書。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二程全書》,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在理學的探究和修養上,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1872年3月1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早飯後清理文件,閱《理學宗傳》。傍夕入睡。又有手顫心搖之象,吃點心後,又在洋床入睡。閱《理學宗傳》中張子一卷,二更四點睡。”這是曾國藩在日記中所記載的他讀的最後一部書。次日,他與世長辭。在他彌留之際,仍然堅持讀書,把讀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曾國藩是一位“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之所以這樣,與他的治學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在《聖哲畫像記》中,他寫道:“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餘既自度其不逮,乃擇古今聖哲三十餘人,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都為一卷,藏之家塾。後嗣有誌讀書,取足於此,不必廣心博騖,而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文末說:“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範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三十二人。俎豆馨香,臨之在上,質之在旁。”他在此處提到的這三十二人依次為: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軻、班固、司馬遷、左丘明、莊周、諸葛亮、陸贄、範仲淹、司馬光、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張載、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許慎、鄭玄、杜佑、馬端臨、顧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孫。程包括程氏兄弟,共三十三人。《聖哲畫像記》是曾國藩的政治思想和學術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文才與聖德並列,在文中,每四人一組,在義理、辭章、考據方麵,德行、政事、經世方麵,以及言語、文學等方麵,都對他們進行了論述。
曾國藩讀書很有講究,他提出了“擇書”說,以《聖哲畫像記》為指導,以“本根”之書為主,取得既約且博之效。他在文中談到的三十三人,很多在《講堂錄》中出現了。他的“擇書”說對後人影響很大,毛澤東就是在這一提示下,認真關注了這些人的事跡、功業和文章。
曾國藩以洞悉“大本大源”為學問之極致,他認為:“得大本大源,則心有定向而不致搖搖無著”。毛澤東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中,闡述了他對“大本大源”的探索和認識。他描述道,不知“大本大源”之人,“如牆上草,風來兩邊倒,其倒於惡,固偶然之事,倒於善,亦偶然之事。”“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唯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他說的是“獨服”,不但超過信中提到的袁世凱、孫中山,而且超過曾經深受他尊重的康有為。
《講堂錄》中全文記載了曾國藩的“八本”說:“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這“八本”是曾國藩一生遵奉的座右銘,也是他人生修養的基本準則,可以說他是按照這“八本”踐履篤行,毛澤東在後期領導實踐中對此不無效法。由此可見,他的這“八本”具有相當強的現實意義。《講堂錄》比較注重務實學風,例如“謹言慎行即是學”、“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遊四宇尚已。”甚至“練達世情皆學問,應世接物之道大難,吾人所研究者也”等等。
曾國藩有這樣的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經無把握,焉能聞道?”曾國藩一生都在堅持讀書,這從側麵體現出他對自己行為和人生道路選擇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高度的自覺性與堅定性,讀書是激勵他勇往直前、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達到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源泉。
曾國藩學養深厚,鮮有人比,許多為官之人,尤其是那些不喜歡讀書的官人,總是一門心思想權術與欲望,但不知不讀書隻會固步自封,在權力與欲望間,稍有不慎,可能就會作繭自縛。在紛繁複雜的宦海中,曾國藩以超絕之智,遊刃有餘。這與他一生堅持讀書、不斷思考與總結有極大關係。
6 言傳身教皆有之
曾國藩不僅自己把讀書當做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家庭教育中,提到“願代代有讀書種子”,他對待子女讀書問題有獨到而精辟的見解,他的教子方法卓有成效,並且影響深遠。
曾國藩深刻地認識到,無論今朝如何位高權重、風光無限,如果不加強對子女的教育,下一代就難免會流蕩溝壑,因此,官宦子弟應該杜絕驕奢無禮,要懂得修身養性。他認為,子女都有成為千裏馬的可能,而能否使潛在的千裏馬變成現實,關鍵在於家庭教育。
曆觀往代,他總結出居家中的四敗:奢淫、驕怠、不和、侮師慢客。為此,他嚴於教子,把培養子女們自立自強作為家庭興衰的“可大可久之規”。他是典型的主張言傳與身教兼而並重的人物,他寫了上千封家書,主要是針對子弟們的教育。同時,他又言行必一,以身作則,是率先垂範的典型。
曾國藩教子,講求率先垂範,身體力行,因此,他經常給家人做示範,讓大家銘記在心。他的示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 在生活上示範
曾國藩告誡家人以勤儉自持,他居官30年,常常痛自懲責,他對曾家寄予了厚望,希望家人力行節儉。
他教導兒子,要成大器必須謹守儉樸。在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諭紀澤》中,他這樣寫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願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
他告誡弟弟力戒驕奢,以勤儉為本。在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中,他這樣寫道:“儉之一字,弟言時時用功,極慰極慰。然此事殊不容易,由既奢之後而返之於儉,若登天然。即如雇夫赴縣,昔年僅轎夫二名,挑夫一名,今已增至十餘名。欲挽回僅用七八名且不可得,況挽至三四名乎?”在這篇家訓中,曾國藩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實,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曾國藩統率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時,他幾乎隔幾天就要給弟弟曾國潢寫一封信,反複告誡他,持家要以“儉”為本。鹹豐十年(1860)五月十四日,他在信中寫道:“弟為餘料理家事,總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居鄉之要訣也。”
食:曾國藩在生活上自奉節儉,雖身為將相,卻如寒素之家。他每食隻葷菜一品,決不多設。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為“一品宰相”。
任兩江總督時,曾國藩曾巡視揚州一帶,揚州鹽商特備盛宴款待他,山珍海味羅列滿桌,而曾國藩僅僅隻吃了他麵前所擺設的幾道菜,對於其他的菜,他絲毫未動。宴後,他感歎道:“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他的示範給後代做了很好的榜樣。
衣:曾國藩秉性節儉,平時穿衣比較簡樸,他曾經做過一件天青緞馬褂,隻有在慶賀及新年時才穿一下,在家時從不輕易穿上,因此,雖在家放置幾十年,卻仍然如新衣一般。他曾說:“古語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觀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由此可見他在生活上的節儉。
住:湘鄉白楊坪曾家老屋已百餘年,其弟曾國荃以家中人口逐漸增多為由,又另建了一棟新屋,費資三千餘貫。曾國藩聽說後很不高興,他寫信責怪弟弟說:“新屋落成之後,搬進容易搬出難,我此生決不住新屋。”其中所見至為深刻,也即曾國藩的“花未全開月未圓”之意,其中意味深長。
曾國藩認為,亂世居家,不可過於張揚。大手大腳、大操大辦地建造宏麗的房屋,會招來禍患,超出一般人的居住水平就違背了勤儉持家的宗旨,這也體現了他明哲保身、力求儉樸的思想。
(2) 在工作上示範
對待工作,曾國藩一直非常投入,他每日從早到晚,不斷地工作,很少休息。對於一些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晚年時,雖然他的右目失明,但是仍然堅持閱讀公文,寫作詩文日記。
在任直隸總督時,他一意清理積壓起來的獄訟。對於一些重大案件,他均親自鞠訊,半年之間,竟然了結了四萬一千餘件,多年的陳牘均清理完畢,由此可見他工作時的勤奮與執著。
(3) 在讀書上示範
話不在於多少也不在於深刻與否,而在於是否能身體力行,是否可以從嚴要求自己。曾國藩重視讀書做人的教育,可他卻不高高在上、誇誇其談。他以商量的口吻、中肯的態度,教育子女認識自己在學習與進步中的不足。
他酷愛讀書,讀書之勤無人能及,世所罕見。他指出,學習貴在恒心,讀書貴在有常。他嚴於律己,自訂十二種功課,並且力行不懈。為了使自己每天都可以遵守十二“常課”,他專門找人刻印了一些簿子,在上麵列出了詳細的表格,他每天都要在表格中填寫“常課”的相應內容。這十二種功課分別為:
1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2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 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看西閱,徒循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5 讀史:購二十三史後,其父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補,爾能圈點一篇,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點十頁,從不間斷。
6 謹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7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 保身:奉其父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9 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
10 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累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眈著,最易溺心喪誌。
11 做字:早飯後,做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 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的自課十二條自訂立起終身堅持,後來他曾手抄此“功課”,讓他的子弟們“效法”。
(4) 在修養上示範
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麵,曾國藩均有極大的成功,這些都得力於他的修養功夫,因此時人稱之為“聖相”,實非偶然。他時刻檢點自己,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進。他所作的五箴,不僅可以律身,亦兼可教誡子弟,垂範後世。
(5) 在孝友上示範
曾國藩對父母祖父母非常孝敬,他告誡兄弟以及子女對父母祖父母的一言一行,要謹守毋違,且為文記之,以示子弟,傳為家訓。至於篤愛兄弟,更是始終不渝。
曾國藩把兄弟和睦、貴體孝道、實行勤儉作為家運之興的根本,把孝友二字作為使家勢經久不衰的法寶,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中這樣寫道:“吾細思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他反複強調家勢興衰與個人的修養、立誌有很大的關係,孝友會使家庭興旺發達,長久延綿而不致衰敗。
(6) 在清廉上示範
後人讀書做官,做官發財,幾乎不可分割,但曾國藩做了幾十年的官,從來不取一文來曆不明的錢,而且立誓不靠做官來發財。他認為收取不明之財是一種最可羞可恨的事情,他這樣的做法想法難能可貴。
曾國藩最重要的人生誌向就是,做官不是為了發財,更不應該留下錢財給子孫後代,他告誡家人應當自謀生計。在京做官十年,他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後來勉強湊足了一千兩銀子寄回家中,還一再吩咐須以四百兩分贈予戚族的貧窮者。以後帶兵多年,擔任總督時,也從來沒有占有公家一絲一毫錢財。
曾國藩之女崇德老人曾這樣說:“文正公手諭嫁女奩資,不得逾二百金。歐陽夫人遣嫁四姊時,猶謹遵遺法。忠襄公(曾國荃)聞而異之曰:‘焉有此事!’發箱奩而驗之,果信。再三嗟歎,以為實難夠用,因再贈四百金。”如此清廉的總督,真是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