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灌溉現實的蟠桃”
皖南事變後,郭沫若曾作《聞新四軍事件書憤》二首。其一雲:“怒問蒼蒼果胡然?莫須有獄出連綿!傷心已見蘭成艾,讒口竟教矩化圓。已兆分崩同往日,侈言勝利在今年。誰欺隻自欺天耳!哪有籧篨真個妍?”詩人憤怒譴責了國民黨頑固派莫須有地製造許多冤獄,伏擊新四軍將士的罪惡行徑,揭露了蔣介石侈言這年取得了抗戰勝利的謊言。
皖南事變後,許多在重慶、桂林的文化界人士撤退到香港。郭沫若繼續留在重慶,協助周恩來領導文化界的抗日統一戰線工作。
幾年間,郭沫若修改整理了《棠棣之花》,創作了《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六部曆史劇。他要借史事,曲折地諷喻現實社會,讓讀者和觀眾意識到,戰國時代的奴隸,曾用鐵錘打碎身上的枷鎖,然而後來“卻被人利用來打破打破枷鎖者的腦天”。他希望人們從曆史的教訓中醒悟過來,“須得知道打破腦天的鐵錘本是用來打破枷鎖的,而且始終是可以用來打破枷鎖的。所差的就隻有使用者的用意和對象之不同”。[1]顯而易見,郭沫若寫曆史劇,正是懷著“怒問蒼蒼”的一腔憤懣,號召人們起來為爭取民族民主的徹底解放而奮鬥。
1941年年底修改整理的五幕曆史劇《棠棣之花》,第一幕的故事雖然與收入《女神》的詩劇《棠棣之花》大致相同,但在思想上已有重大的發展。這時,郭沫若不再像“五四”時期那樣用和平主義,人本主義思想籠統地譴責戰爭,也不再簡單化地批評夏啟以來家天下的私有製,而是突出了反對三家分晉、主張聯合諸侯各國一致抗秦的思想。為了灌溉現實的蟠桃,在經過修改的第一幕中,增加了這樣兩段唱詞:
中華需要自由,
中華需要自由!
如狼似虎的恣睢暴戾,
要吞蝕赤縣神州。
人們反勇於私鬥,
而怯於公仇。
中華需要兄弟,
中華需要兄弟,
去破滅那奴隸的枷鎖,
把主人翁們喚起。
快快團結一致,
高舉起解放的大旗!
這裏,要吞蝕赤縣神州的虎狼是暗喻日本帝國主義,勇於私鬥、怯於公仇是影射國民黨當局媚日反共的投降賣國行徑。當時,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剛剛過去不久,“快快團結一致,高舉起解放的大旗”的呼聲,雖然是通過古人喊出,卻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代表劇作《屈原》,是配合當時國民黨統治區抗戰宣傳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將曆史加以新的解釋,發揮了“古為今用”的強大的戰鬥效能的新型曆史劇。在創作與演出的全過程中,得到周恩來的熱情關懷與鼓勵。
屈原是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偉大的楚國詩人。作者在劇中所塑造的這個藝術形象,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許多美德。正如作者在第一幕《桔頌》中所描繪的那樣:不驕矜,不怯懦,不懈怠,不遷就,獨立不移,凜冽難犯;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在大難臨頭的緊要時刻,也不同乎流俗、苟且遷就。屈原對楚國、對人民有著深沉的愛,他為楚國的山川草木而歌唱,為楚國的民生多艱而淹涕,對妥協賣國的反動勢力懷著切齒的痛恨和堅決鬥爭的精神。他看破了秦國的陰謀詭計,提出了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卻遭到了昏庸的懷王的拒絕。遭到了南後、靳尚等親秦派的陷害,加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他不但被革職,被誣蔑為“瘋子”,而且還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中,險些被謀害。在這種含冤莫白的情況下,屈原的強烈的愛國感情,激成了不可遏止的憤怒。他大聲疾呼:“哼,我是問心無愧,我是視死如歸,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斷。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們楚國,是我們整個的中國嗬!”在陰森冷酷的廟宇裏,屈原沒有向鬼神求饒,而是和廟外的雷電同化了,和雷電的聲威融化了。他借著廟外那咆哮的風、轟隆的雷、閃耀的電,發出了正氣浩然的呼叫:
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啊,這宇宙中的偉大的詩!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你們在這黑暗中咆哮著的,閃耀著的一切的一切,你們都是詩,都是音樂,都是跳舞。你們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呀,盡量發揮你們的力量吧,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這種對黑暗、對鬼神的詛咒,對邪惡、對奸佞的抗爭,對自由、對光明的謳歌,構成了一曲壯美的《雷電頌》,構成了屈原精神。
《屈原》於1942年春天在重慶演出。那是一個鬱悶的時期,是一個已經聽到雷鳴的暴風雨的前夕。雖然作者描寫的是屈原的遭遇,反映的是屈原的時代,但在廣大觀眾心弦上卻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好像屈原就活在同一時代,就是千百萬正直而受盡迫害的群眾的化身。伴隨著屈原對黑暗的詛咒,向雷電發怒,人們同樣渴望著暴風雨來得更猛烈,讓霹靂的雷聲震撼祖國的大地,讓一切大大小小的漢奸、賣國賊都在這場震天動地的大雷雨中消滅得幹幹淨淨!《屈原》的演出振奮了國統區人民的精神,《雷電頌》的聲音已經響徹整個山城,不管黎明和黃昏,白天和黑夜,山城上下,嘉陵江兩岸,常常會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這說明,作者想把“這時代的憤怒複活在屈原時代裏去”的願望是實現了,成功了。《屈原》成了一場從精神上進一步動員人民群眾反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政治鬥爭,它深深地留下了郭沫若在抗日戰爭時期光輝的戰鬥足跡。
根據《史記·魏公子列傳》為主要題材而寫的《虎符》,作者認為,對信陵君和如姬那樣的曆史人物,是應該基本肯定的。“我認為在關於‘竊符救趙’這一件事上是值得稱頌的,這在當時是不失為一種愛國行動”。[2]當然,作者對“竊符救趙”的故事,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在這裏,信陵君不複是一個禮賢下士的“賢公子”,他的“寬厚待人”,已經被賦予了積極的思想內容,通過“竊符救趙”這一典型情節,展現了他的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目光遠大、見義勇為的優秀品質。正像如姬夫人所稱讚的:“他那舍生取義的精神,他那悲天憫人的誌趣,他那神機妙算的智謀,他那赴湯蹈火的勇氣,那是多麼美好的,多麼有光輝的呀!”如姬的形象,在劇中也顯得鮮明、突出。如姬是一位有見識、重義氣、賢淑而又剛強的女性。她反對國王的專橫暴戾、陰險狡詐,主張聯合抗秦,擁護信陵君的政治主張。因此,為了援助趙國,也為了魏國的安全,當信陵君求她竊取兵符時,她雖然明知要冒生命危險,也毅然答應,表示“就是需要我的生命,我也是不愛惜的”。在魏王發現兵符被盜以後,魏太妃勸她逃往邯鄲去求信陵君保護,但為了不使別人對信陵君產生誤會,不讓信陵君的光輝品格蒙上汙穢,她決定不走,並最後以死來反抗殘暴昏庸的魏王。如姬的形象,是郭沫若曆史劇中最光輝的女性形象之一。
在《高漸離》中,主人公高漸離的宏大誌願是抗秦除暴,完成亡友荊軻的未竟之業。為此,他受了腐刑,被挖去雙眼,但卻能夠含垢忍辱,雖遭淩遲碎剮猶不悔,千方百計地尋找時機,用鉛條裝進古樂器“築”內打擊秦始皇,謀殺未遂,最後壯烈犧牲。同樣,一向同情和支持荊軻、高漸離正義事業的懷貞夫人,被捕以後,毀容自縊,表現了她的堅貞不屈的意誌,後來她被救活,仍然繼續支持高漸離,深夜趕做一個裝鉛條用的布套子,自覺地同高漸離站在一起,進行悲壯的鬥爭。她自豪地說:“我早就是有覺悟的。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你總歸是死,我也總歸是死。我已經和你共患難,我還能夠和你同生死,我真是高興,真是高興!”懷貞夫人這種不計成敗、視死如歸的抗爭精神,這種願意同知己者生死與共、風雨同舟的革命情懷,不也是一種昭示眾人、風範後世的美德,一種崇高的悲劇精神嗎?
五幕曆史劇《南冠草》,歌頌了夏完淳等一些知識分子反清複明的鬥爭業績。清兵入關以後,明朝的許多文武官僚,紛紛變節投降,幫助滿族統治者,殘酷地鎮壓各地人民的反抗力量。清兵在東南一帶對百姓實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和瘋狂的虜掠,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駭人聽聞的慘案。當然,在這種野蠻恐怖的環境中,人民是不屈的,許多能以氣節相尚的知識分子也是不屈的。在當時不僅出現了史可法、鄭成功一類的壯烈英雄,也還有像夏完淳、劉公旦等不屈不撓的有為之士。在劇本裏,作者盡情地謳歌了這些抗清英雄的無私無畏的革命膽略,生動地展示了這些英雄人物在法庭上、在囚牢裏同敵人進行頑強鬥爭的革命氣概。
在這時期,郭沫若除創作曆史劇外,還寫下了許多激情洋溢、意蘊深厚的好詩。如收在《蜩螗集》裏的《罪惡的金字塔》,是詩人有感於1940年夏重慶大隧道慘禍而寫的。當時,僅三架日寇飛機夜襲重慶,由於國民黨當局腐敗無能,玩忽人命,以致造成在大隧道閉死萬人以上的慘禍,而當局隻報道為三百餘人。為此,郭沫若寫下了這首像火山噴發一般的憤怒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