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從劇本塑造的藝術形象和演出的實際效果來看,曹操並沒有蔡文姬突出,好像是為了寫蔡文姬而寫曹操。戲劇情節圍繞文姬歸漢的內心衝突而展開,讀者和觀眾所關注的也是蔡文姬的感情和命運的變化。因此作者在創作中給自己提出的替曹操翻案的任務,實際上並沒有很好完成。有人認為,既然曹操一生做了許多好事,何不找一些典型事件來寫曹操,使曹操的翻案有充足的理由。這個劇本,似乎是“翻‘臉’有餘,翻案不足”。[4]
通過戲劇衝突的展開去揭示人物情感與命運的變化,表現人物複雜的精神世界,是郭沫若結構戲劇的一個重要特點。《蔡文姬》便是較好地寫出了蔡文姬所經曆的從悲到喜的思想發展過程。這種悲和喜的更迭,不獨是蔡文姬個人感情的變化,而且體現了漢朝與匈奴之間關係的變化,所以人物命運的轉捩是與時代背景相關聯的。第一幕,文姬首次出場,是在漢使迎接她的第三天後,此時她深陷於“去住兩情難具陳”的矛盾痛苦之中。而左賢王第一次上場後,向文姬陳述漢使周近對他的侮辱,懷疑曹操在使用詐術,氣得幾欲抽刀“把自己剖成兩半”,這時文姬卻要求帶走一個孩子,左賢王氣憤地喊出了“我要殺人,我要把我全家殺盡!”這第一幕戲劇衝突的起點,便把匈奴和漢朝、左賢王和文姬的矛盾推到了一個高點。在這個矛盾的高點上,左賢王的“怒”並不意味著他性格的強悍粗暴,而是蘊蓄著他平時對妻兒的敬重和熱愛,是家庭關係即將發生重大變化時在他心中掀起的一層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蔡文姬也麵對去留問題處於矛盾複雜的痛苦抉擇之中。第二幕,左賢王與漢朝使者的誤會已消除,整場戲沒有表現出大的戲劇衝突,隻是表現文姬在肝腸攪刺的痛苦中向親人告別。“一步一遠嗬足難移,魂消影絕嗬恩愛遺。肝腸攪刺嗬人莫我知。”如果說,蔡文姬在臨行前的痛苦在於去留之間的抉擇,那麼到第三幕,蔡文姬別子已一個月。路經長安,跪禱父親墓前訴說衷腸,她的痛苦更加深沉,已經由原來的去留之間的矛盾,發展為因思念子女而身心交瘁同曹丞相要她繼承父業著眼國家大事之間的矛盾。第四幕是寫曹操的戲,從周近誣告董祀,到曹操飭令董祀自裁,是這出戲在展開戲劇衝突中出現的第二個高點。後來文姬聞訊趕來替董祀辨白,逐漸消除曹操的懷疑,矛盾才趨於緩和。
到第五幕,已是文姬歸漢八年以後的事了。文姬在鬆濤館做詩譜曲,同卞後等人觀賞秋天景色。卞後祝賀她完成了撰述《續漢書》的工作。而且南匈奴呼廚泉單於來朝賀魏王,把文姬的兒女帶來了,母子得到了團圓。蔡文姬的《重睹芳華》一詩,便是她這種喜悅心情的流露,是她對太平盛世的漢朝的一曲頌歌,也是她自己坎坷不平的一生的藝術總結。
這出戲便是通過以上兩個戲劇衝突的展開,借“胡笳詩”七段和文姬歸漢後新作的《重睹芳華》四言詩,作為貫穿全劇的主旋律,深刻地寫出了蔡文姬由悲到喜的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過程,體現了蔡文姬豐富、複雜而又激越的內心世界。
由“悲劇”轉化為“喜劇”,這是郭沫若史劇觀的重大變化。他認為,人民共和國誕生之日,便是解放悲劇、結束悲劇之時。因此他要揚棄自己擅長的悲劇創作而寫喜劇、正劇,把《蔡文姬》寫成“五幕曆史喜劇”。這是他在調整與政黨、領袖的適應度,迎合大躍進年代歌舞升平的社會思潮而有意地要寫喜劇,唱頌歌。從悲劇切入,以喜劇結束,結果是損壞了全劇結構的完整性與和諧性。
在曆史劇《武則天》裏,郭沫若根據自己的史學觀點和美學理想,對曆史人物和既成史實作了新的闡釋,使劇中主要人物以一種新的麵目、新的姿態出現。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一千多年來,毀譽不一,迄無定論。有人因她“知人善任”,讚賞她的智慧;做事果敢,敬佩她的膽略;有人因她陰鷙好殺,咒罵她的殘暴;也有人因她內多男寵,批評她的荒淫。對於這樣一個曆史人物,史學界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對立的意見。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以後,也采用文藝的形式和手段替武則天翻案。
郭沫若於1960年1月創作四幕曆史劇《武則天》,幾經修改,於1962年6月20日定稿。他沒有把武則天寫成一個失敗者。他以徐敬業的叛變作為中心,圍繞這中心事件組織安排人物和情節。他把地點局限在洛陽,把時間局限在調露元年(公元679年)至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的六年間。
郭沫若認為,武則天作為封建王朝的皇後,而且做過皇帝,“她並不是沒有缺點的人,特別是在她的晚年,她的缺點很難掩蓋”;但是“她以一個女性的統治者,一輩子都在和豪門貴族作鬥爭,如果沒有得到人民的擁護,她便不能取得勝利,她的政權是不能鞏固的”。[5]武則天執政以來,繼承和發展了唐太宗貞觀治世的事業,足食安民,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發揚文化,為下一代培養了人才,下啟唐玄宗開元時代的太平盛世。
在郭沫若筆下,武則天是一個在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負、一心輔助皇帝管理朝政的明敏果斷的女性統治者。一些史書指責武則天“有權數,詭變不窮”,是靠傷害王後,誣陷忠臣,培植黨羽,消滅異己,才被冊立封為皇後的。郭沫若不同意這種觀點。他把武則天寫成是“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才出來管理朝政的。宰相上官儀離間宮廷,要挾有病在身的唐高宗,想把大權操在他們幾家豪門望族手裏。武則天反對他們,上官儀便草擬詔書,企圖把武則天廢掉。後來上官儀父子更是野心勃勃,圖謀不軌,擁戴廢太子李忠,他們甚至連皇帝都想廢掉,所以武則天殺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