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荒”看我國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控製的有效性
財經縱覽
作者:王炳傑
摘要:本文從商業銀行“錢荒”的角度引出了央行關於貨幣供給量控製內生性和外生性問題的探討。本文認為,首要的內生性影響因素就是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倒逼機製”的存在減弱了央行對於貨幣供給量的控製;第二個內生性影響因素是由於國際貿易順差導致的外彙占款激增引起的央行貨幣供給的被迫擴大。同時,本文還從央行獨立性的角度,包括央行在貨幣政策製定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以及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權等角度,分析了央行貨幣政策的外生性問題,以及受到政府部門的影響。通過以上分析,本文闡述了決定央行對於貨幣供給量控製有效性的四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中央銀行;錢荒;貨幣供給
去年六月份,我國銀行係統出現了普遍的“錢荒”現象,經濟學家認為,其根源在於各家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分依賴於中央銀行。央行對於“錢荒”的反映可以說采取了被迫放水的政策,首先,把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穩定下來,然後再去懲罰這些違約或是沒有管理好流動性的商業銀行。
從“錢荒”事件可以看出,央行對於貨幣供給的控製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以下,本文將結合中國當前宏觀調控政策以及現代貨幣供給理論(橋頓模型)加以論述。
一、貨幣供給“倒逼機製”的存在
一方麵,我國商業銀行受到中央銀行的嚴格監管,這就促使影子銀行和表外業務的發展,而商業銀行對於流動性的管理卻沒有從根本上加以提高。當一家銀行由於流動性不足出現違約時,其他銀行之間也會迅速失去信任,紛紛惜貨,從而促使了“錢荒”的發生。一直以來,我國中央銀行會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提供隱性擔保,所以,麵對“錢荒”商業銀行並不會真正意識到他們將要麵對的破產倒閉的風險,而是將希望寄托於央行的資金注入。這樣一來,由於央行慣用隱性擔保手段,使得央行受到商業銀行的倒逼,從而減弱了央行對貨幣供給的控製。
另一方麵,我國的實體經濟也會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形成“倒逼機製”。“錢荒”會對銀行的流動性產生重要衝擊,而銀行作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資金提供方,他一旦受到衝擊就會引起整個實體經濟的缺血,這種缺血會導致中國企業的融資成本急驟上升,盈利水平下降,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放慢。因此,央行為了阻止實體經濟的失血,也會選擇被迫放水來增加流動性。
二、我國貨幣政策長、短期目標之間的衝突
一國貨幣政策的長期目標是維持貨幣價值對內、對外穩定。短期目標則是要促進經濟的增長。目前,我國貨幣當局就麵臨兩難的選擇。為了維持人民幣對外幣值的穩定,央行必須以對衝的方式大量買入美元,這就向我國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同時,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央行采取了相對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整個經濟就會麵臨通貨膨脹的壓力。
此時,如果央行收縮貨幣供給,雖然可以緩解通脹壓力,但是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央行也意識到,為了保證經濟增長的短期目標,無論通過貨幣增長也好,信貸擴張也好,理財產品也好,這些舉措都會允許中國金融體係的風險不斷積累。如何把這些風險逐漸從銀行體係疏導到社會其他部門,從中國範圍內的經濟疏導到國際體係,我國央行肯定會對這種短期與中長期目標的權衡加以考慮。
因此,央行對於貨幣供給的控製鬆緊,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央行貨幣政策對長、短期目標的利弊權衡。如果是為了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那麼央行會側重於放鬆對貨幣供給的控製;如果央行更側重於長期目標的實現,即穩定幣值以及維護金融係統的長久穩定,那麼央行就會加強對貨幣供給的控製。
三、央行對貨幣供給的控製受到其獨立性的影響
在我國,中央銀行是國務院的下設機構,貨幣政策的執行要報經國務院批準。政府部門更偏向於貨幣政策的短期目標,即要維持經濟增長,減少失業。由於受到政府的幹預,央行就要根據政策需要擴張或收縮貨幣供給。例如,麵對2008年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時,我國央行曾連續19次變動存款準備金率,這種變動顯然是央行受到政府支配的結果,因為,如此劇烈的準備金變動不利於幣值的穩定,並且與央行的長期貨幣政策目標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