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之磊,中文在線創始人,中文“在線反盜版聯盟”秘書長,曾獲“中國版權產業風雲人物獎”“中國CE”我一直有這麼一個觀點:對於任何一個市場來說,它真正發展起來靠的肯定不是一兩家公司,所以我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
中文在線有兩大法寶:第一是我們的精神,一件事能否做成,主要看你是不是真的把這件事情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做,而且是不是全力以赴來做;第二是我們的專業性,中文在線是國內最早進入數字出版領域的企業之一。對產業的情況、對客戶的很多需求都是最了解的。
對於數字出版產業來講,對版權的保護就相當於它的空氣和水。正是有這樣好的空氣和水,整個數字出版產業才會健康成長。
不管是紙質出版還是電子出版,或是其他的一些出版形式,唯一不變的是它都在傳播內容,其實隻是變了一種媒介,變了一種載體,歸根結底來講還是內容為王。大家買一本書絕對不是為了買那些紙,而是為了買裏麵的內容,所以數字出版,內容為王。這個真理是不會變的。
創業需要創意,創意需要思考
創業需要創意,創意需要思考,正因為童之磊的一點小小的思考,他開創了中國數字出版的先河。
1999年,我和幾個同學在清華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大學生門戶網站之一——易得方舟。那時候,這個網站非常火,清華、北大很多學生的瀏覽器首頁都是我們的網站。這個網站裏有一個讀書頻道,我當時在這個讀書頻道上流連忘返,通宵達旦。因為即便我們在擁有幾十萬冊藏書的清華大學,也依然覺得一書難求,甚至租不到書,而買書對學生來說又太貴。互聯網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大量內容精彩紛呈的圖書。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這些圖書被放到網上以後,雖然讀者看得非常開心,作者卻得不到任何報酬,長此以往,作者可能就沒有積極性了,那誰還會寫作呢?於是,我就想,能不能把傳統出版的模式在互聯網上體現出來?我們把這種模式叫作網絡出版,後來這個模式被稱為數字出版。
當時有這個想法後,我非常興奮,但也很忐忑,因為我並不確認這樣的想法是否能被大家接受。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第一時間去找作者溝通,看看作者對這件事情的反響。我想了很多辦法才找到了一些作家的聯係方式,打電話說我們是清華大學的學生,想做付費網絡閱讀,想去拜訪您行不行。聯係到的幾位作家都欣然允諾。
我們最先聯係到了李曉林老師。她是巴金先生的女兒,是《收獲》雜誌的副主編,在國內文學界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我們專門去上海拜訪了李曉林老師,把這個想法跟她講了以後,她非常認可,答應與我們合作。後來,我專門去看望了巴金先生,也見了李曉林老師。那時,巴金先生已經是重病在床,像巴老這樣的世紀文壇泰鬥能給予我們支持,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1999年的冬天,我們聯係到了著名作家從維熙。從維熙曾經是中國作家出版社的社長,在國內文壇的影響力也非常大。我們見了從維熙老師,把我們的想法給他介紹了一下。他高度認可我們的想法,當場就和我們簽約了。
過了幾天,我驚喜地在《北京晚報》上看到了一篇從維熙老師寫的文章,題目叫作《來自天堂的文學使者》。文章裏寫道:“清華大學的幾個年輕學生找到了我,談到了要在數字時代進行網絡出版,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福音。”他把我們幾個人稱為來自天堂的文學使者,給了我們很高的讚譽。這件事也給我和我的團隊更大的鼓勵,讓我們覺得能夠幫助作家更好地把作品傳播給更多的人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2000年5月,我們正式舉行了成立中文在線的新聞發布會。白岩鬆主持了發布會,著名作家餘秋雨、餘華等文化名人列席參加。那次新聞發布會非常成功,大家都對這種新方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些作家說中文在線開創了一個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的新時代。
比艱難還艱難的時刻
童之磊懂得資本的力量,在風險投資還沒有被中國人廣泛認知的時候,他就得到過風險投資的青睞。可2000年左右的一場金融危機,讓風投都離他遠去,而他的公司也隻剩下了3個人。
1999年,我們參加了全國第一屆大學生創業大賽,我是隊長,雖然我們的內容是以易得方舟為主體的,但很多內容是在講中文在線的模式。因為這個模式非常新穎,最終,我們獲得了金獎,因此也引起了很多風險投資人的關注。在有了中文在線這個創意之後,要把這項創意變成現實,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尋求資金的支持。因此,在2000年年初,我們去拜訪了很多風險投資人,向他們介紹了我們的商業計劃。大家都覺得這一創意是革命性的,會改變出版的模式,所以大家都說:“你趕快成立公司,成立公司我們就會支持你。”
2000年5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時,除了文化名人,我們也請了很多著名的投資人。在新聞發布會結束後,我們去拜訪這些投資人,結果他們突然判若兩人——很多投資人都說這個項目我們要再看看,再想想,再研究研究。當時我覺得很奇怪:他們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