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郭羿承:讓藝術像空氣,無所不在(2)(2 / 3)

如果我們現在沒有認清這個情況,也沒有往這方麵去走就會造成別人吃香的喝辣的,我們吃人家的殘羹冷炙。就像《功夫熊貓》火了,其中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是外國的。我們要用它的版權去做衍生品,要付費給他們,這就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用好,我們再去拍一個什麼“中國熊貓”已經沒用了。

幾年前,在中國香港舉辦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這是亞洲比較高規格的文化產業論壇,參會者都是亞洲各國文化部的部長、聯合國的代表等。那年的主題是“城市品牌”,就是如何打造亞洲的城市品牌。我演講時提出“城市美術館”這個概念。城市美術館不是在城市裏麵建一個美術館,而是要讓整個城市變成一個美術館。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畫麵:你坐飛機從紐約到北京,當你上飛機的時候,發現飛機機艙裏掛著齊白石的畫;屏幕在沒用的時候,播放的是齊白石的作品;翻開雜誌,除了一些資訊介紹,還專門介紹了齊白石的藝術生涯。可能你本來對齊白石一點不了解,但是你坐上飛機以後,就對齊白石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不隻這些,當你吃飯時,餐具的包裝也都跟齊白石的作品有關,甚至免稅商品裏麵可以買到你剛用過的物品。下飛機後,你可以看到整個飛機外牆都是齊白石的作品。到達北京的時候,打開手機,不再隻是天氣預報,而是一個彩信:歡迎來到齊白石的故鄉。

你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城市很特別,馬上轉發給你的朋友,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就透過手機傳開了。我們的城市美術館就是讓城市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色。

這個概念在國外一些地方正在實現,例如俄羅斯的地鐵就像博物館一樣,車廂也會用藝術作品裝點。中國很多的城市正在快速發展,如果這個概念能夠在中國實現,對於整個中國的文化傳播會是一個很有幫助的事情。中國不應該是爭奇鬥豔設計的實驗場,我們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文化思維模式,把我們的文化注入正要建設的過程當中。

就是讓藝術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但是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當藝術可以變成生活的一種基因時,才能真正地融入生活、影響人的思考,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把中華文化的複興做起來。

在乎的是過程

郭羿承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從小就學繪畫的他,知道隻是創作別人創作過的形式不會成為大師,他一直在探尋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他認為過程其實也是藝術。所以他把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在藝術授權上。讓更多的人生活得更藝術,形成一種“藝活”的生活型態,這就是郭羿承過去及未來會持續創作的作品。

我從小畫畫,並不是為了想要賣畫而畫畫,隻是單純地喜愛,覺得拿起畫筆就會忘記吃飯。我做的所有事情大都是因為這樣才會認真去做。成立這個公司做藝術授權也是一樣。我在1995年辦個人畫展時,看到網絡剛興起,感覺它會帶動新的產業。

辦完畫展後,我做了很多的衍生商品,那時候我也不知道原來這就是藝術授權的方法,隻是覺得把這個東西印在上麵很好看,結果原作沒賣出去幾張,衍生品卻全賣完了。因此,我覺得大部分人不見得要花很多錢去買一張原作,反而這些小東西對他來講可能更有吸引力。這樣,我就成立了artkey公司,想要幫其他藝術家也做這樣的事情。

那時候,我們一發起這件事情,就有很多藝術家響應了,因為很多藝術家都跟我一樣,覺得這件事情很好,而且我們也不會跟藝術家收半毛錢,對藝術家來說沒有任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