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郭羿承:讓藝術像空氣,無所不在(2)(1 / 3)

這件事情在國外操作起來很簡單,因為著作權如何取得、怎樣授權、權利金怎麼談、後麵怎麼回饋都很明確。像荷蘭銀行,他們要找荷蘭最著名的藝術家梵高來做代言,很容易找到相關對口單位,權利和責任都一清二楚,所以案子操作得很成功。3個月之內發卡量增長3倍,他們把在中國台北那棟荷蘭銀行建築的外立麵整個用梵高的作品包起來,變成了一個地標。

按照國際慣例,杭州銀行應該不是隻發一張卡,後麵應該有一係列的動作。比如荷蘭銀行除了用梵高作品把大樓包裝起來以外,還會做信用卡的積分贈品,讓大家用梵高的手表、梵高的棉被、梵高的杯子,讓大家在刷卡的時候考慮刷荷蘭銀行梵高的卡。

銀行靠刷卡來賺手續費以及利息,所以用卡的次數越多對銀行越有利。另外,他們也會辦一些和梵高相關的展覽,把貴賓室用梵高的作品布置起來,讓VIP客戶進入銀行貴賓室時用梵高的杯子喝茶,用梵高的筆記本記東西,甚至牆壁上的熒幕都在播放梵高的作品。還有一些銀行在運用這些作品的時候,還衍生出其他的表現形式。

世界並不缺少美

在郭羿承看來,國內的博物館讓太多寶藏處於沉睡的狀態。其實,每個博物館都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礦。

大都會博物館衍生品的收入跟門票差不多,將近兩億美金。甚至在紐約還開了七八個衍生品專賣店。現在國外的美術館、博物館也在通過商品把文化傳遞出去。

中華文化的曆史有很大一部分被保留在博物館裏,現在的博物館、美術館大部分都不收門票。我們在七八年前就和很多博物館接觸,那個時候博物館對合作不太熱衷,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這個合作機會。因為隻要把館務處理好,門票收入就很多了。現在不一樣了,財政補貼沒有增加,但是門票不能收了,所以有很多博物館希望學習國外博物館的方式,把藝術授權商品作為收入來源之一。

博物館一定要做好規劃,否則會適得其反。我舉一個例子,幾年前西安請我去考察文化產業的時候,他們特別帶我參觀了兵馬俑博物館。他們把場地租出去給旅遊團賣那些到處都有的東西。商販在裏麵賣100元,在外麵隻能賣10元,這讓消費者有一種被宰的感覺。這在中國的博物館界是一個很普遍的現狀——走進去之後可以看到很多到處都有的東西,可能是絲綢、茶葉、蠶絲、貝、珍珠等,也有一些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小商品,但都是不具當地特色的東西。

博物館不隻是一個金礦,更是一個亟待改善的重要產業。這個產業當然不隻是商業價值,它甚至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形象。全世界這麼多人來中國參觀,他們帶走的是什麼?是一種喜悅還是一種憤怒?是中華的文化還是一堆製作粗糙的小商品?

從推動中華文化形象的角度來看,藝術授權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它不在短時間之內有比較大的改善,可能會讓中華文化走向墳墓。

每個角落都藝術

不光是博物館,中國有太多寶物沒被重視,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座寶藏。在藝術授權的參與下,更多的文化可以轉化成商品,不但可以賺到錢,更能傳播文化、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我認為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作品。我在研究生活美學的過程中,對生活美學下了一個定義:生活美學是一個以美為核心的當代藝術形態,以及文化商品所展現的充滿美的生活形態與環境。我覺得以美為核心的當代藝術最後會成為一種生活形態。

將近100年前,美國羅斯福時代製造業遇到危機時,美國人就尋求轉型增加其附加值。後來他們的很多企業提出了一個口號:美是提升企業銷售的一把鑰匙,這也是artkey的理念。美國人在100年前就想到運用artkey這把藝術的鑰匙去讓他的製造業轉型升級,而且他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