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杜彬、黃愷:三國迷玩出新創意(1)(2 / 3)

最開始,我就是一個玩家,而黃愷、李由他們想開個淘寶店,一個月賣一兩千塊錢賺點生活費。後來,我和黃愷決定一起做“三國殺”遊戲。圖片設計出來後,我去找噴繪店的老板,他問我噴這個幹什麼。人家一般是噴海報,我是噴一張張的卡牌。而且噴完隻是第一步,我還要把它們全部切成牌。在與噴繪店老板的交談中,他知道我是清華大學的計算機博士,便對我做卡牌這件事感到很詫異。他還勸我找個更好的工作。對他的勸說我也隻是一笑了之了。其實,更親近的一些人也不同意我幹這個。這些都是創業初期的一些障礙,但是我始終沒有放棄。

後來我們商定,我負責製作和出售,賣了錢分給他們,這樣他們的生活費也有保障,也有精力繼續把這個東西做精了。同時,我把同學們給的好建議加入遊戲中。李由主要負責產品的質量。因為他是學動畫的,而且他很認真,對細節要求很嚴。最終,產品在2008年1月1日麵市的時候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當時,“三國殺”都是純手工做的。首先用打印機打印出來,然後再用裁紙刀裁開,之後用切卡機一張張切成卡片。當時切一套卡片,手快的人也要一個多小時,這樣算下來,一天什麼事不幹也做不了幾副。後來,我就請已經退休在家的母親幫忙來做卡牌的裁切工作。這就讓黃愷、李由解脫出來,專心地去設計武將人物和插畫。後來,我們大概做了有三四百套。通過這幾百套“三國殺”,我們有了第一批玩家,他們也提了很多寶貴意見,包括武將的技能、機製上的改進。

當時,我對他們說,做好了以後我們可以成立公司,但是我沒說能賣多少套,所以我沒給他們畫餅。但我給老婆畫了一個餅,說服她辭掉了原來的工作來創業。

當時的產品還有很多問題:首先,所有的畫都是“三國無雙殺”的舊畫,那是日本的一款很好玩的動作類遊戲;其次,我們把武將增加到了40名,這40名武將裏的一些武將是有問題的,而且要不要做40名武將也是我們正在考慮的問題;最後,技能細節的問題就更多了。

困難踩在腳下,夢想放在前方

在國內最早做桌遊已經夠有創意了,但更有創意的是,杜彬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從做金融的拉低到了賣紙牌的。可即使是賣紙牌,從手工作坊到幾萬套的升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資金等創業初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都開始出現。

我曾決定和一個團隊做些金融方麵的生意,在那個合作受到挫折以後,我就一直在做“三國殺”的事情。後來,我決定專心投入到“三國殺”這個事業裏,但是投入這個事業等於又把風險加大了,好歹跟人家創業還有些工資,現在自己創業不僅沒有工資還要往裏投資。我跟我老婆說過,這個遊戲很好,讓她想象賣到一百萬套的情景。但她很排斥我再次創業,因為有第一次創業失敗的陰影。我從IT轉行到金融算是一個提升,現在轉行變成賣牌的了——真是越做越低。

那時,我們還沒有小孩也沒買房,隻是先買了車。這個車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因為清華大學和傳媒大學離得很遠,所以我每天開車來回跑。

在畢業之前,我在學校做了好多事情:從支部書記到電腦課的助教,從製作“三國殺”到去IBM實習,而且在大四時我就去了IBM,以至於後來我在IBM的工齡比正式員工都要長。當時在研究院工資能滿足自己的正常生活,但是買車買房肯定會有障礙。現在覺得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因為一旦買了房我肯定會找一個穩定的工作。

2008年1月1日正式版“三國殺”出來了,但是當年7月我才決定專心做這件事情。標誌性的區別是7月份的產品是讓印刷廠做的,有5000套。但當時還是隻有我們三個人。當時,考慮到盜版問題,我們怕廠家有了模板自己做,便把說明書、盒子和牌分別放在3個地方做,這樣誰也不知道做這個牌幹什麼。

那5000套直接放在我家,那時候才知道5000套牌是什麼規模,七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靠牆擺了一層的箱子。為了易於推廣,開始我們設計了金木水火土的牌,這樣更貼近中國的概念。但後來考慮到玩家的接受程度,還是改用了黑桃、紅桃、方片、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