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公治明聽得稟報,親自接見了眾人。
很快,連翹也把尉遲悔帶回的兔子山雞整治成酒菜送了上來。
桌子上的地圖撤下去,眾人連同老少將領們就坐下吃喝起來。
初始那年輕執事同一眾商賈們還有些拘束,軍中之人身上多少都帶了些悍勇之氣,各個身形魁梧,說話高聲大氣,襯得執事和商賈們就像老鷹身旁的鵪鶉一般。
好在公治大將軍沒有傳言裏那般讓人敬畏,同一眾老少將軍們相比,反倒多了幾分書卷氣,神色甚至算的上溫和,言談間問起的都是三番城的額人文風俗,讓眾人好似如沐春風一般,漸漸也打開了話匣子。
一頓飯,吃的是賓主盡歡,最後踩著夜色,眾人回了城,待得酒醒才猛然發現,好似昨晚沒有從大將軍嘴裏聽得任何關於三番城的安排啊。
好在,沒容眾人疑惑多久,公治明親自帶了一千騎兵進城了。
人去樓空的府衙直接被接管,那名叫田路的年輕執事,剛剛匆匆踏進府衙的門就被套了官服,直接升任了府尹老爺。
這等簡直戲文上都就沒有的大翻轉,著實驚到了所有人。當然有人羨慕,有人嫉妒,也有人覺得田路當得起,畢竟昨日可是隻有他一人扛起了整個府衙的職司。
公治明不容有些暈乎乎的田路多說話,就讓他派人帶著尉遲悔等人,直接砸開了幾家糧商的大門。主家跑掉了,留下的夥計哪有傻到為了主家對抗大軍的,於是,所有存糧都被起了出來,足足三千擔。
原本幾個糧商不是不想帶著糧食逃走,一來是時間趕不及,二來也是想著大將軍一定會愛惜聲名,不肯做出這等“強搶民財”的事。
可是他們忘了,非常時候行非常事,如此危機時刻,他們全家都跑掉了,還指望誰愛惜好名聲,而讓自己的兵卒餓肚子啊。
很快府衙門前又貼出了告示,每家可到府衙平價買糧食三鬥,應對整個冬日的糧荒。
大軍缺少軍糧的事,幾乎是三番城人人皆知。如今雖然得了三千擔,也隻夠大軍撐個半月。若是別人恨不得再在城中搜刮個幾千擔出來,但大將軍反倒讓出一千擔給百姓,生怕百姓餓了肚子。
這是何等的寬仁,習慣了官服盤剝,皇族世家欺辱的大越百姓,很是不能相信。
但眼見府衙前有衙役擺好了糧囤和戽鬥,缺糧的鄰家已經扛回了糧袋子,花用的銀錢甚至比平日還少,眾人終於相信了。
一時間,眾人恨不得奔走相告,大將軍果真如同傳言裏一般體恤百姓,以後有了大將軍守護大越,大越百姓有福氣了。
人民的力量從來都是強大的不可想象,沒有出逃的大戶人家,怎麼可能沒有幾月存糧,這時候全城都在虎視眈眈,自然不好去占這個便宜。但凡有些良心的,還要分出個幾十擔送到府衙前。
至於貧民百姓,所有裏長都動員了起來,挨家挨戶查看米缸,真正缺糧的才讓去府衙前買米,至於家裏有糧的,堅決不允許出門。
這般一日下來,府衙前的糧食有進有出,最後不多不少,還是早晨搬來的樣子。
這般情形,放在原來,根本不能想象。
整個三番城都安靜了下來,這些米糧裏好似蘊藏了很多東西,不隻是能填飽肚子,還奇跡一樣安撫了他們對於即將到來戰事的惶恐…
第三日一早,三千擔米糧運回營地,老少將領們不管是不是忙碌,都去後營饒了一圈,待得再去大帳議事,神色裏滿滿都是恭敬。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都是刀口舔血之人,血海裏鑄榮耀,他們即便聽說過大將軍的威名,但多少還是有些不服氣的。
如今,不過兩日,大將軍就取回了三千擔糧食,而且還順手掌控了三番城,收了民心。
這是手段,也是心胸,也是計謀。
戰場廝殺,萬軍中來往無畏,那是勇氣。但這般兵不血刃,談笑間就把事情解決了,需要的更多就是智慧了。
但眾人沒想到,讓他們更驚訝的事情還在後邊。
第四日一早,放出去的探馬來報,吳將軍帶著五千軍卒來了,大車小車或者是馬背上都裝滿了糧食袋子。
又是三千擔糧食進了後勤營,甚至還有十幾車幹貨和肉食。
這下整個營地都沸騰了,先前城裏運回的米糧足夠大軍吃半月,如今又添三千擔,今後一月就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不是說今年整個大越都缺糧嗎,京都外已經被逃難百姓圍住了,自家大將軍到底在哪裏尋了這麼多米糧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