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式模仿:學習——吸收——創新
“要學習能力強。千萬不要躺在功勞本上,不要說我就不學了,一定要有興趣去學。電子商務我現在都要有興趣去學。整天在拍拍網上買東西,找感覺。”
“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
——馬化騰
“馬化騰是業內有名的抄襲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張膽地、公開地抄……”這是新浪網原總裁兼CEO王誌東對馬化騰的評價。
“現在騰訊拍拍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創新,所有的東西都是抄來的。”馬雲憤憤於自己淘寶網“招財進寶”計劃的受阻,毫不客氣地指責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公司。
情況真的如他們所說嗎?
1998年,馬化騰開始創業,做的是IM(即時通訊),現在QQ日常活躍用戶超過3億,無可爭議地成為行業老大;2003年他投身門戶網站,據權威部門統計,現在流量居國內三甲之列;大舉進軍休閑遊戲,把原來的業界老大聯眾斬於馬下;斥資進入大中型網遊後成長勢頭一路看漲,讓盛大、網易等不得不紛紛加強警惕;2006年揮刀殺入電子商務領域,在拍賣和在線支付上利刃一經亮出,就讓馬雲、王誌東等前輩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在中國互聯網業,能夠橫跨多個業務線的企業還是有不少的,卻沒有哪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像馬化騰這樣能在多條業務線上遊刃有餘都紛紛做到行業前列,那麼馬化騰的成功秘訣在哪裏?
馬化騰曾經這樣說過:“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馬化騰做得最成功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狄恩·卡曼有句話說,顧客買的不是一項發明或技術,他們需要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所以馬化騰沒有盲目跟風,也沒有無端地創新,他選擇的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他們。
實際上,回顧QQ早期發展曆程,可以說是馬化騰“抄襲”理論最好的實踐標本。大家知道QQ的前身OICQ基本上是ICQ的漢化版本,但是馬化騰把它進行改造升級並大力創新後讓這個可愛的企鵝形象走進了億萬網民的心中。
在個人創業和業務拓展上,選對一條有發展前途的路是極為重要的。新生事物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人會告訴你這條路是否有前途”,“抄襲”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馬化騰認為對於創業者而言,能夠最終生存下來才是最重要的。他一直覺得,模仿ICQ做OICQ是當時他唯一能夠選擇的一條道路。
馬化騰深知,模仿之後的創新更為重要。QQ正式推出是在1999年,騰訊的創新理念很早就滲透到了QQ的諸多產品中,比如離線消息、QQ群、QQ魔法表情、移動QQ、QQ炫鈴等。產品的創新與技術革新讓騰訊獲得了龐大的用戶群,為穩固整個騰訊體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004年,騰訊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後的騰訊加快了創新機製的建設,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建立了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中心,通過一係列科學的分析方法研究用戶心理與行為。目前騰訊已在深圳、廣州、北京和上海分別設有體驗室。
從2006年開始,騰訊進入了創新的第三個階段——戰略創新。騰訊致力於為全中國的網戶提供優質的在線生活,騰訊希望這種在線生活就像水和電一樣,成為大家日常習慣性使用的服務。
在知識產權方麵,騰訊擁有幾百項自主開發的專利技術,並且十分重視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些專利技術在我國互聯網企業中是數一數二的,正是這樣關鍵性技術保障騰訊在創新中不斷發展。目前騰訊在網絡安全、存儲技術、數據挖掘、視頻多媒體、中文處理、P2P分布網絡這六個方麵擁有核心技術。作為騰訊創新戰略的一部分,騰訊公司還成立了騰訊研究院,與北大、清華、交大、哈工大等十幾所高等院校的相關研究機構進行了深層合作,有效拓展了騰訊公司的產品與技術優勢。
2006年5月,眾望所歸的“騰訊創新中心”在深圳成立了。該中心的成立標誌著騰訊公司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創新機製得以正式確立。
創新產生價值,創新鑄造品牌,創新改變生活——這是騰訊一直在實踐的道路。因此說,如果簡單地以抄襲來定義馬化騰和他的騰訊,顯然過於草率,騰訊能有今天的成就,絕不是偶然。秉承了“學習——吸收——創新”的發展思路,騰訊才不斷地取得新的進步。
【複製成功:創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
從某個方麵來說,山寨文化是促進技術創新、發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有人這樣說:“在中國,創新就是率先模仿。”創新雖然常常被眾多企業家掛在嘴邊,但是作為模仿的代名詞“山寨”卻很少被人提起。其實,山寨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貶義詞。模仿也是學習,對於學習者或企業來說,模仿是避免企業多走路、走彎路的捷徑。沒有模仿就沒有創新,不懂模仿就不懂創新。從某種角度可以說創新就是一定程度的模仿。對於企業來說,模仿相對安全一些,因為模仿是沿著別人成功的路走的,哪裏有危險和暗礁,早已被前人指明了。創新這個詞說起來挺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需要承擔巨大的科研經費和有可能失敗的危險。模仿則可以讓我們的企業站得更穩、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