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安人的有效力量是感應(2)(3 / 3)

這些良好感應的障礙,朱子認為是由於“燭理未明”、“無所準則”而致。他主張以窮理為先,而以誠敬為本。窮理是以精密繁細的經驗推理,按部就班去明理,了解每一件事所本的理,然後由心之所發,才能切實把握準則,正正當當地“應萬事”。但是朱子深知一味窮理,很容易流於求知,甚至忘掉力行的價值。他認為“誠能主敬”才是“立其本”,使“窮理的功夫”配合“主敬的功夫”,由智達德,開辟出一條人人可走的坦途。心有感應,修己才能安人心既能感應,則外界有感於心,心必有所應。有了這種感應心做基礎,理學家才倡導以完全人格感化人民為善,而不是用刑法迫使人民為善。他們主張治理天下,不必徒用刑法去管理人民,隻要先把為政者個人的人格修養完善,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做人民的模範,叫人民都仿效自己的行動,就可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管理者扮演“服務人”的角色,便是主動施仁於部屬,此為感。部屬表現為良好的“感應人”,也是施仁於上司,即為應。管理者以仁來獲得部屬的心,便是良好的感應。我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改變,社會如何變遷,這種感應的理,永不改變。

施仁的感應力甚大,不但能使組織內的成員心悅誠服,亦能使組織以外的人才,聞風而來。中國人喜歡說“仁者無敵”,意即出自真誠的服務,不會招致任何反對者。其影響的力量很大,影響的範圍也很廣。我們不妨問一問那些不相信“感應力量”的人:“假使主管對你好,你會不會對他好?”他們的回答大概是百分之百的“當然會”。可見他並不否定自己是一個良好的感應人。但是,當我們問他:“如果你對別人好,別人會不會也同樣對你好?”答案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為許多人對別人缺乏信心,認為“不一定”。看看前麵所述朱子列舉的感應障礙之中,有一條是“由於善得過分”。我們因社會上少數人基於種種原因而未能表現出良好的感應,便心生厭惡,否定了大多數人的良性感應,是不是也成為一種不自覺的行善而過呢?現代化的中國式管理,可以經由適當的計劃、組織、領導、控製、訓練等活動,在充分協調的氣氛當中,好好去“感”,以求獲得合理的“應”。管理者以誠敬為本,以“格物、致知”為一個階段,“誠意、正心、修身”為一個階段,“安人”為一個階段,按部就班,修己以安人,則“上司仁,部屬莫不仁;上司義,部屬莫不義”。組織的“安”或“不安”,完全係乎主持者的“仁”或“不仁”而已。《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管理者如果知本末終始,先修治好自己的心,然後以心比心,用自己的良心來感應成員的良心,那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的良性感應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