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外,溫州人就喊著“走出去”的口號,自然溫州民營企業也不例外。溫州製造“走出去”往往分為三步:第一步,人先“走出去”,第二步,人“走出去”之後,再把產品“帶出去”,第三步,企業最後“走出去”。這種步步為營的“出擊”模式,使得溫州製造大大降低了自己的風險,從而走得非常穩健。
溫州人“闖世界”一個特點,就是哪裏有需求和商機,就在哪裏開店經商辦專業市場。改革開放20多年來,溫州人在國內創辦了240多個專業市場,遍布全國所有中心城市。溫州人走出國門的時候,自然把辦市場的經驗推向國外。
1998年,溫州人在巴西聖保羅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境外專業商品市場巴西中華商城。7年之後,溫州人又先後在喀麥隆、荷蘭、俄羅斯、阿聯酋、蒙古、美國、英國、芬蘭等國家的一些主要城市設立了15家市場。
溫州人愛抱團打拚,又愛效仿別人的成功模仿,所以有人形容溫州人幹什麼都會有一窩蜂現象。的確,溫州隻要一家企業“走出去”,跟隨而至的就是十幾家幾十家企業,這充分發揮了專業市場的集聚效應。
從1998年至2006年,溫州人通過境外市場,將1000多家企業和經營戶帶出國門。根據溫州市海關統計,2005年,溫州境外市場帶動國內產品出口達6.5億元。
溫州人利用海外市場一麵將溫州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讓溫州人更好地了解了國際市場動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開始在境外設立科研設計中心,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信息、人才資源開發新產品,在溫州組織生產,在國際市場上銷售。
在奧康集團主動申請加入英國的SATRA國際鞋類研究機構之後,2002年,溫州法派集團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設立了服飾研究中心,“莊吉”也在意大利米蘭開設了服裝服飾設計工作室。德力西集團還收購了德國波恩一家電器生產企業,把產品研發中心建到“世界電器王國”裏。
在2006年,溫州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已達30餘家,它們的產品也更加符合國際市場“口味”。加入世貿組織至今,溫州出口額以每年遞增32%的速度發展,2005年全市出口額達到61.8億美元。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溫州先後有打火機、眼鏡、鞋類、低壓電器等20多種產品遭遇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為了規避風險,一些企業直接把工廠辦到境外。2001年,溫州明明光學有限公司在土耳其投資建廠,第一年就帶動出口400萬美元,如今已成為土耳其第三大眼鏡生產企業。溫州亨迪機械塑料有限公司到越南投資100萬美元,把塑料編織袋生產“整體遷出”,生產銷售全部當地化,經營效益大大提高。溫州哈杉鞋業2004年帶著設備、人員到尼日利亞辦廠,分兩期總投資500萬元,將國內的半成品運到當地加工成成品,年產量達到150多萬雙。
2006年,康奈集團與黑龍江省東寧吉信工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斥資20億元,在俄羅斯烏蘇斯克市投建占地2平方公裏的“遠東康吉工業園”,計劃吸引20家製鞋企業、10家服裝企業和30家家具企業,目前已有7家生產企業進駐。
溫州已有40多個產品取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溫州企業已經意識到,有“品”無“牌”難進高端市場。一些溫州民企進軍國際市場之前,先要尋找合作夥伴。比如天正集團上海公司同ABB公司,加利特公司和日本全球最大泵業製造商荏原公司,三帆明膠廠與世界500強之一的荷蘭索貝爾的子公司法國羅塞洛公司等也都開展了深層次的合作。
除了合作之外,溫州企業還用了直接收購的辦法,來讓自己的企業成功地走向世界。比如:國內開關業有名的飛雕公司,2004年底用550萬歐元收購了固定資產1200多萬歐元、年產值800多萬歐元的意大利ELIOS公司90%的股份,之後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聘請意大利著名設計師來作設計。因為擁有“ELIOS”的品牌和渠道,飛雕產品成功進入歐美市場。除了國內溫州、上海和意大利米蘭的工廠之外,飛雕公司計劃再通過並購的方式,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同樣,哈杉鞋業因為在2004年收購意大利的WILSON製鞋公司,迅速成為國際知名的製鞋企業。目前,哈杉設在溫州的中意合資哈杉鞋類研發中心已經建成,另外還在世界各地設立了3家工廠和8個子公司,初步實現了向世界製鞋企業過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