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
經濟論壇
作者:褚小慧
摘要:農村小額信貸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供給渠道,在緩解農民貸款難、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轉型、滿足“三農”多樣化生產需求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我國已相繼出台政策,推進農村金融體製改革,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有效支持農村實體經濟發展。但是目前資金供求缺口大、行政幹預嚴重、支農措施與農戶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凸顯並成為阻礙農村小額信貸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鑒於此,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現狀進行探討並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小額信貸 農村金融 對策
一、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現狀
我國農村小額信貸起源於九十年代發展至今,主要由一些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來提供業務,當前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辦理的農戶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農業銀行辦理的扶貧貸款以及一些非政府組織辦理的小額貸款和扶貧基金等三種類型。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小額信貸對支持“三農”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供求缺口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加大農業生產投入提高收入水平的意識增強,而當前農業銀行鄉鎮網點減少,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單一,郵政儲蓄機構隻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農村小額信貸的投放主體仍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其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一部分農村信用社的存款也隨之流失,信貸市場供求失衡的情況更加嚴重,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
(二)缺乏健全法律環境與政策扶持
農村地區群眾法治意識淡薄,極易滋生詐騙、非法集資等擾亂金融秩序的違法行為,對信貸市場乃至整個經濟環境都有不利影響。同時,農村小額信貸起步晚,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規範和管理,部分地區小額信貸組織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有待核查認可,且此類機構籌資能力十分有限,其信貸業務發展存在很大阻力。
(三)支農信貸投放與農戶需求不符
一是貸款限額製約,農村小額貸款實行額度“一刀切”,僅適合小規模的傳統農業。二是貸款周期設置不合理,農村信用社在信貸發放上仍按照“春放秋收冬不貸”的傳統方法,目前貸款周期通常小於一年。然而,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農村開始加大對機械的投入,所以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大、期限長,上述貸款模式顯然與現代化農業的生產周期不相適應。
(四)行政幹預嚴重,缺乏保障機製
首先,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發展緩慢,多與小額信貸的“福利主義”觀念關係密切,大部分農戶依然認為小額信貸是政府的一種扶持手段,具有行政性。其次,現行小額信貸抵押擔保有限或方式靈活,由於缺乏先進技術,很多地區的農業並沒有形成集約化、產業化經營,靠天吃飯的現象還十分普遍,一旦遭遇“天災”影響,投入項目往往難獲成功,從而使得部分貸款無法及時償還,其授信額度也因此下降,如此惡性循環,一方麵小額信貸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麵導致農村信用社等銀行機構信貸風險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