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浙江省的區域發展模式探究
經濟論壇
作者:茅路灑
摘要:新常態是當下中國經濟的熱詞,其主要特點也體現在浙江省的區域發展進程之中,但從內部經濟來看,浙江還是存在著城鄉、城市的雙重“二元結構”。因此,浙江應明確其區域發展模式,挑起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梁,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先機。
關鍵詞:新常態 二元結構 新型城鎮化 互聯網金融
新常態是當下中國經濟的熱詞,其特點有四:經濟增速是適度的、經濟結構是優化的、經濟質量是較高的、經濟製度環境是有利的。浙江省經濟正在越過經濟增長的拐點,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
首先,從增速上來看,2011-2014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均低於10%,同中國經濟的總體新常態聯係,對市場極度敏感的浙江已率先進入了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改革攻堅的新常態發展階段。
從城鎮化與工業化方麵來看,浙江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局麵得到扭轉。2013年,全省平均城鎮人口比重達到61.6%,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64%,從城市化發展階段看,浙江城市化已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後期,即將進入成熟階段。
在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方麵,由於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從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14.3%,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後危機時代的“新常態”下,發達國家的低迷經濟,已經無法為浙江乃至中國的產品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意味著浙江不能再過分依賴於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
從內部經濟來看,浙江還是存在著城鄉、城市的嚴重雙重“二元結構”。目前浙江農民工總數在1783萬人左右,占到全省5493.8萬常住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工業化興起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人口聚集進一步擴大了經濟、身份差異,導致農民工遭遇製度性歧視,成為社會邊緣群體,呈現出雙重二元結構特征。
在新常態視角下,更重的任務已擺在浙江麵前——在經濟減速和提質增效中實現新平衡。中科院連續5年發布的《中國科學發展報告》顯示,浙江科學發展總水平均居全國前5,2013年GDP質量指數僅次於北京居。浙江傳統產業比重高、民營、中小企業較多,GDP質量指數的升高已屬不易,而實現“換擋”之後,浙江經濟恢複增長的新動力來自何處?經濟的大梁又能由誰來挑起?
對浙江而言,新常態是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大調整、我國‘三期疊加’與浙江發展階段曆史性交彙過程,是多重目標達到的新平衡。經濟減速可以接受,但必須在合理區間,要有底線,核心標誌是提質增效,根本出路是增長動力完成向創新驅動的轉換。浙江必須找到符合自身的產業定位,並趁機占領高點,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