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金融產品與大學生理財(2 / 2)

(一)大學生理財資金的特殊化

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32.1%的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標準在500-1000元之間,56.5%的大學生在1000-1500之間,並且這些生活費基本來自父母,隻有少部分來自獎助學金。同時,學生之間的月消費額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高的超過1200元,低的不足500元,導致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可以發現,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大學生的閑置資金相對來說較少,且呈現碎片化特點,與一般理財產品的適應性較差。

(二)大學生理財觀念的薄弱化

通過對調查問卷以及交流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大學生的理財觀念比較薄弱:67.9%的大學生並沒有進行投資理財,進一步分析,在投資的學生中,有61.32%選擇的是安全性高的儲蓄存款,理財意識模糊。消費支出計劃缺乏科學性,大學生在消費時容易偏離理性,容易高消費、時尚消費,在生活費不足的情況下,有學生不惜以節衣縮食、減少其他必要的支出甚至向同學借錢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

(三)大學生理財產品的稀缺化

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理財習慣,理財方式單一,缺乏基礎的理財知識。在我們的調查中,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知,集中在阿裏餘額寶和微信理財通,缺少真正針對大學生的理財產品。並且對於餘額寶與傳統理財產品的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72.57%的學生認為在便捷性及門檻低的差異上,從這點可以發現,互聯網金融產品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廣闊的生存和成長空間。

四、互聯網金融產品與大學生群體的融合

(一)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針對大學生群體

互聯網金融是智慧金融,閑置的、備用的資金放在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上,可以享受每天的利息,獲得一定意義上的投資收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逐步深化,但集中在支付寶旗下的餘額寶,可選擇性較低。對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提供者而言,大學生市場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可將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針對其資金和時間的碎片化特點,進行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

(二)大學生理財意識的培養—碎片化資金的集中管理

作為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可供支配的資金數量有限,所選擇的投資產品,應有較低的門檻以及較高的流動性。同時,由於時間的限製,所選擇的理財產品需要操作便捷,簡單易懂。針對以上訴求,互聯網金融產品與大學生的適應性最好,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移動應用,讓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掌握自己的資金動態,從而將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資金進行集中管理,讓資金處於最佳運行狀況。

理財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財富觀念, 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為大學生理財提供了一個極具實踐性的平台。科學理財模式的構建,可以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並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劉秋英,陸麗丹,趙曉慶,葛威.大學生理財現狀研究[J].財會通訊,2014年第8期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經濟,2012年第12期

[3]沈俊源,何青青,陳其勇,許欣.大學生的理財現狀及對策探討—以常州地區為例[J].中國商貿,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