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地農民理財的不良問題及對策研究(2 / 3)

二、凱裏經濟開發區失地農民缺乏理財意識和能力的原因

(一)農村金融環境脆弱

改革開放三十七年來,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為農村金融環境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農村經濟金融環境的發展仍受到眾多主客觀條件製約。第一,農村金融市場盤活力不夠。特別是在欠發達的民族聚居的農村地區,真正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的貸款比例仍然很低。第二,農村信用環境的建構麵臨不良貸款的挑戰。第三,法製金融環境基礎奠定不夠。第四,銀監係統監管通道有限。

廣大農村金融環境的根本內容與農村經濟運行的總量、結構、效率和公平有著密切聯係。鑒於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直接或間接轉嫁到農村金融市場,也導致了農村金融環境的脆弱。

(二)現代經濟意識不足

失地農民缺乏對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麵認識。筆者經過廣泛的調研總結如下:第一,經濟服務意識。失地農民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但在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支持引導下,他們的短視眼光阻礙了群體經濟服務意識的提高。第二,經濟人意識。失地農民經常將失地應該得到的政策與資金補償作為追求的最大眼前利益。而往往忽視了他們在主人翁立場上的經濟人地位,在發展經濟中應幫助該群體樹立經濟人意識,讓他們明確農村經濟環境的健全發展要考慮效益原則,在市場經濟時代,農民工的經濟人意識的確立才能更好地處理社會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

(三)農民知識技能欠缺

農民知識技能培訓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究其原因,筆者通過調查走訪、谘詢專家與政府部門的方式,對民族地區農民知識技能欠缺的根源進行了探尋,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麵:

1、失地農民培訓學校基礎設施落後

培養失地農民的學校主要包括成人高等學校、成人職業中專、夜大、鄉農技校等,此類學校國家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設備陳舊,師資短缺,先進的管理經驗欠缺。所以,他們培養的學員質量不高。

2、失地農民文化素質水平偏低

西部民族地區,初中及以下學曆的失地農民數量較大,他們的文化結構,對技能培訓認識不足,很難適應農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需要。同時,也有部分農民應付或者逃避技能培訓,因而,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以黔東南州從江縣為例,該縣在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資源及當地的職業學校,2012年為山暉製衣、波派製鞋等企業累計培訓工人163人次。但是,通過回訪、追蹤調查反映出,這些較低學曆的工人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內化效果不夠理想。

3、培訓內容與現實聯係欠密切

培訓內容單調、陳舊;基礎理論培訓比例較高;創業、創新技能培訓較少等嚴重影響失地農民在現代市場經濟下的可持續發展。調查表明,55%的農民認為培訓的時間過短,不能全麵掌握應有的技術,34%的農民認為理論過於深,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能性,11%的農民則認為培訓的內容與今後的工作沒有很大的關聯性。

4、人均培訓資金不足

各級政府曆來重視“三農”問題。在農民培訓上,每年都投放大量的專項資金,“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投入農民科技培訓專項資金年均11.12億元,是“十五”期間投資的6.5倍。從數據可以反映出,國家對農民培訓的重視程度之高。但按照戶籍統計,我國有9.40億農民,農民人均的培訓資金為1.18元。人均培訓資金的缺乏對西部民族貧困地區的農民培訓質量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