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理財的不良問題及對策研究
投資理財
作者:張春豔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縱深推進,產生了大量“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得到補償安置,但是如何管理好、利用好手中的補償資金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從凱裏經濟開發區調查看,一是理財意識薄弱,二是有效投資不足,三是消費結構不合理,四是理財方式單一,五是民間風險借貸影響。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農民現代經濟意識不足,知識技能欠缺,農村金融環境脆弱,政府支持輔助不夠等。應當借助城鎮化、產業化優化農村金融投資環境,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和現代經濟意識傳播和知識教育,大力推進失地農民知識技能培訓和拓展資金增值利用途徑,製定支持政策建立失地農民的理財基金和開展輔助發展工作等,以此解決和優化失地農民的理財不足問題。
關鍵詞:失地農民 理財問題 對策
基金項目:凱裏學院校級課題項目“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工理財問題現狀調查”成果之一
項目編號:Z1314
實際上,因征地補償款一夜暴富的農民失於理財而導致返貧常有,他們往往脫離實際,或一時高消費,或盲目投資、參與賭博,有的甚至染上吸毒等惡習,出現轉型失敗,反而變成了當地政府和社會的新負擔。所以,失地農民理財問題刻不容緩,值得社會、學界引起高度重視。
凱裏經濟開發區具有以上問題的典型性,為此,筆者試以它作為個案對我國失地農民的理財問題進行初步研究。
一、凱裏經濟開發區失地農民理財存在的主要問題
凱裏經濟開發區建立以後,這裏的農民的身份發生了質的改變,“靠山吃山”的純粹農民變成了市民,他們從原來有地無錢,到現在有錢無地的狀況,即變成了“失地農民”。
但是,由於失地農民知識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技能技術,長期處於信息閉塞的狀態,對於突如其來的“巨款”,他們大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這麼大的一筆資金如何使用,出現了理財不足問題,構成了轉型發展的瓶頸。具體來看,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麵:
(一)理財意識薄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縱深推進,他們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而是喪失土地資源的失地“農民”。一句話,缺乏理財意識和能力。
(二)有效投資不足
有效投資是指經濟體係中的投資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地配置,投資所產生的產出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形成新增存貨和積壓,具體來說是指可以回收成本,有所盈利的投資。基礎性的投資,教育性的投資,可以獲取暴利的投資都是有效投資。失地農民因對知識的缺乏以及失地前固有的生活習慣,幾乎沒有進行有效投資的意識。
(三)消費結構不合理,不良消費偏高
麵對補償得來的資金,多數失地農民在各項開支上顯得尤為慷慨,特別是在住房、吃穿、紅白喜事、禮尚往來等各方麵,爭強好勝,攀比鬥富,而未考慮長遠的生活出路。對“從天而降”的一大筆巨款隻顧眼前消費,以致於出現“坐吃山空”。有的獲得巨額補償後,還給祖宗甚至在世的活人造墳墓等,發生非理性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致使失地農民返貧,給政府和社會造成負擔和麻煩。還有一部分農民手裏有了錢,不再下地幹活,不再工作,日子過得悠閑了,整天吃喝玩樂,無所事事,於是就沾染上了賭博、吸毒等惡習,且越陷越深,越賭越大,越吸越多,因為賭博、吸毒引發的家庭矛盾,道德敗壞等現象時有發生,因吸毒、賭博返貧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四)理財方式單一或參與民間借貸
據了解,95%以上的農民家庭對銀行理財和家庭理財沒有概念。通常就是將款項存入銀行,可在物價指數波動較大的今天,錢存到銀行看似安全,銀行的實際存款利率為負,即這筆農民的養命錢存在銀行是在不斷貶值的。再有不少失地農民不甘坐吃山空,通過親戚朋友將補償款高息借貸給周圍一些民辦企業或個人,由於缺乏法律保護對相關企業及個人的了解,一旦對方經營不善或無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其後果可能是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