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合並報表會計問題研究
財會研究
作者:黃文進
摘要:企業在財務管理工作時會經常麵臨合並財務報表相關問題。為有效解決該類問題,企業應分析企業合並報表的相關原理,熟練應用新企業會計準則,有效掌握財務報表的編製,進而尋找到企業實際發展需要、推進其不斷持續發展的科學途徑。本文就企業合並會計報表相關問題進行研究,製定了科學的應對策略。該研究對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企業 合並報表 會計問題
一、前言
企業會計實踐工作中,財務報表合並環節通常包含較多問題。為契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企業經常麵臨重組以及合並,而合並會計報表便成為企業實施財務管理的重要工作。合並會計報表可映射出企業經營發展的整體財務水平。合並財務報表還可輔助投資人了解企業具體的財務狀況,提供有利於製定決策的有用會計信息。針對企業合並報表包含的常見問題,本文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企業合並報表會計問題
企業合並財務報表體現出多元化特征,可映射出企業發展經營的成果、具體的現金流以及財務管理水平。在合並財務報表的編製過程中,以母公司為編製主體,包括合並資產負債表、合並利潤表、合並現金流量及權益變動情況等。合並報表雖然可映射出企業集團內外財務管理水平,然而仍包含一些問題,比如會計政策的一致性、合並的範圍、合並方式的選擇等。
(一)合並方式問題
當前,我國企業在編製合並報表時,很少考慮商譽。商譽作為一類無形資產入賬,一些企業由於沒能做好商譽劃分,因此無法對購買以及非購買商譽做合理的區分。國際會計準則已將其做具體的細化,主要劃分成購買以及非購買兩類商譽。因此,企業單位在編製合並報表時,應細致的考量商譽問題是否契合國際慣例。
還有一些單位針對投資管理盈餘無法進行細致劃分。事實上國際會計準則對被投資單位盈餘做了具體劃分,包括投資階段以及後期的盈餘。目的是為更好的將取得的盈餘在會計報表合並過程中找到歸宿。投資階段盈餘僅為企業淨資產的部分內容,而投資之後的盈餘才是主體合並對象。當前,一些企業單位進行報表合並時,呈現出不盡人意的問題。例如,僅僅將企業整體盈餘遞減其持久投資項目,該做法顯然並不科學。另外,在企業合並報表的階段中,合並價差也無法細致解釋。合並差價實為企業會計合並分錄階段中的調整內容,即便新會計準則也沒能清晰的闡述合並差價,因此,在賬務處理時便會出現合並差價隨意性問題。
(二)具體範疇不清晰
合並會計報表具體範疇受到會計準則影響,也包含較多缺陷與不足。首先,沒能清晰劃定間接擁有百分比的核算方式,因此,對持股關係合並形成了負麵影響。由於沒能清楚相應的範疇界限,使得不同財務人員針對相同事物會存在不一樣的觀點,因而,形成不同結論並會呈現不一致的合並信息。另外,新會計準則無法精準明確實質控製評判標準以及暫時性控製內容,導致劃定合並範疇時出現困難,存在人為操作合並範疇的嫌疑。
(三)會計政策應用不一致
新會計準則明確,集團企業子公司應用會計政策應同集團企業標準相同,倘若不一致,下屬單位應依照集團企業政策進行調節。現實階段中,較難確保兩者會計政策的全麵相同,一旦需要進行調節,勢必會使任務量大大增加,因此將不能全麵保障會計信息的準確性以及整體真實性。
三、完善企業合並報表對策
企業單位合並報表的科學規範影響報表本身的價值性並決定了其應用效果。合並報表越規範,便越能提升財務信息整體質量,使投資者獲得更有用的投資信息。為此,應進一步做好政府監督管理,完善有關管理體製。
(一)細化研究合並財務報表,明確具體合並範疇
新會計準則主體依據有關控製準則明確相應的合並範疇,現實工作中可執行多維度管理,使控製工作全麵具體化。在研究企業單位對被投資方是否構成控製時,應細致的考量被投資方董事會的結構以及股權體係。另外,在當期由於購買合並子公司或是他類原因導致合並範疇發生轉變的階段中,應對判斷依據做出合理判斷。而在報表附注內容中,應及時披露具體的變化狀況。明確規範了合並報表範疇,可使合並會計報表清晰的映射出集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以及經營工作成果。依據新會計準則內容,在劃定控製權的過程中,應依照投資單位表決權進一步明確,而非純粹意義上的權益資本。再者,集團企業還應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明確合並範疇。一旦實質控製權以及形式持股百分比存在衝突時,則歸並到合並範疇的依據即是集團企業實質上享有的控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