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強會計培訓,培養高素質財務人員(2 / 2)

(二)製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優化培訓內容與形式

1、合理製定培訓計劃

為了保證學校(單位)財務人員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建議在每一輪培訓之前,由相關培訓部門與授課教師一起到各學校進行調查研究,收集學校(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會計核算存在問題等資料,為確定財務人員培訓的內容提供鮮活的教材。在反複深入基層調研和召開相關培訓需求座談會的基礎上,培訓部門製定《學校(單位)財務人員培訓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由教育局牽頭,全縣各學校(單位)上下聯動,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確定參訓對象和具體培訓形式,保證最優的培訓質量。

2、科學設置培訓內容

從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賬簿登記、財產清查、報表編製及會計檔案保管等方麵進行會計專業的業務培訓;到會計法律法規、財務規章製度解讀、學校(單位)財務管理和學校(單位)黨風廉政建設、與職業道德、學校(單位)財務人員的綜合能力素質培訓;通過有針對性的各種課程設置,讓學校(單位)財務人員既接受了財務知識、法律法規的培訓,又能得到職業道德、文化水平的培訓;既提高了業務水平,又增強了大局觀念、法製觀念,綜合提高學校(單位)財務人員的個人素質和依法辦事能力。

3、精心策劃培訓方式

每一期的的會計培訓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把當麵輔導與座談討論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自學相結合。對靠近縣區的學校(單位)財務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對離縣區遠、交通不便的鄉鎮,可采取走下去分片開展培訓。值得一提的是,網絡培訓是一種十分適合學校(單位)財務人員的培訓方式,將財務人員培訓的各個環節納入其中,實行遠程化管理。財務人員可以隨時隨地依據個人時間和具體需要參加各種層次的培訓,可以通過網絡隨時答疑解惑,有效解決工作和學習之間的矛盾,激發財務人員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三)嚴格教學管理,保證培訓實效

每一期的培訓課程,有的側重宣講財經法律法規,有的重點傳授會計知識和財務管理知識,有的則著眼學校(單位)財會人員高尚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如何讓培訓課堂上這些理論和經驗之談真正貫徹到學校(單位)財務人員的工作實務中去,才是教育培訓最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何況學校(單位)工作和財經法律法規政策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充實、完善,如何讓短期培訓效果貫徹到長期的會計工作中去,是關乎培訓實效的一個重要內容。

培訓結束後,還要對已參訓人員培訓成果在實際工作中的轉化與運用進行跟蹤反饋,為不斷完善培訓計劃和提高培訓實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