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及其防範(2 / 2)

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的關鍵。兩辦出台的《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和《實施細則》,對被審計對象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沒有作出統一、約束性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如何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必須依靠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綜合分析能力,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帶有了一定的隨意性,文字表述大量引用審計對象的述職報告或工作總結,不僅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受到影響,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產生審計風險的可能性。

三、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防範措施

(一)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優化配置審計資源

加強審計隊伍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是控製和防範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第一,根據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針對不同審計對象、不同領域的實際情況,有所側重的選配能夠勝任工作任務的審計人員,而且不能安排與被審計對象及單位有關聯的審計人員;第二,加強審計人員業務培訓和後續教育工作,積極推廣審計信息化建設,製定學習培訓計劃,定期組織經驗交流,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提高綜合分析及職業判斷能力,提高審計人員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審計的能力;第三,加強道德規範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增強法製觀念,要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審計責任和審計風險的重要性,將審計責任分解到每一位審計人員,出具不實或不當的審計結論,影響的不隻是被審計對象,還有審計人員的聲譽;第四,強化紀律建設和作風建設,審計人員要嚴格遵守工作紀律、組織紀律、保密紀律、廉政紀律和財經紀律,政治堅定,堅持原則,減少人為因素幹擾帶來的風險。

(二)不斷更新審計方法和手段,降低審計風險

運用恰當的審計方法是審計工作質量和審計效率的保證。不同類型的被審計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在審計過程中,要針對各自的特點選擇與之相適用的審計方法。第一,審計方法多樣化,除了運用審閱、複核、分析、函調等審計常規方法審核書麵資料外,同時也要善於通過組織談話、公示、民意調查等手段了解領導幹部的履職情況;第二,注重經濟責任審計與專項審計工作相結合、離任審計與任中審計相結合,充分利用並參考任期內不同階段的各項審計結果和審計建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麵可以避免重複審計,降低審計成本,節約審計資源,另一方麵可以降低由於任期時間跨期長而形成的審計風險。第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注重計算機審計方法和手段的應用,如應用審計軟件審計法、“黑盒子”法、病毒審計測試法、磁道掃描法等,避免審計對象利用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舞弊,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

(三)嚴格審計程序,規避審計風險

第一,做好審前調查,細化審計方案,從中總結、提煉群眾重點關注的問題,把握重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第二,簽訂書麵承諾書,被審計單位要對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並作出書麵承諾,最大限度的降低被審單位將經營風險轉移到審計風險。第三,重視審計意見交換環節,有異議的部分要進一步審計核實查清。

(四)建立科學統一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係

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的關鍵環節。根據兩辦出台的《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和《實施細則》,審計部門應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係統、本單位實際情況,遵循客觀性、重要性、謹慎性和可比性原則,量化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針對同一類別、同一層級、同一崗位性質的審計對象,建立科學統一的審計評價指標體係,確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審計人員根據標準,結合審計結果,對領導幹部的任期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對於審計過程中未涉及、審計證據不適當或者不充分的事項不做評價,避免因感情用事妄加評價帶來審計風險。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國家治理方麵對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部門及審計人員要依法審計、文明審計、廉潔審計,有效防範審計風險,不斷提高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江培泉.行政事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分析與防範[J].中國總會計師,2013;6

[2]徐穎.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運用[J].財會通訊,2012;1

[3]隋玉明.試論加強行政事業單位黨政一把手離任審計[J].中國農業會計,2012;2

[4]趙霞.試論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與防範[J].企業家天地,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