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及其防範(1 / 2)

試論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及其防範

審計廣角

作者:徐曉娟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對加強領導幹部監督,促進內部管理,規範財經秩序,防範和治理腐敗行為,推動黨風廉政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經濟責任審計的進一步深入,其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隨之帶來的審計風險也越來越大。本文通過對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及成因的分析,探討行之有效的防範措施,以避免和降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

關鍵詞:經濟責任 審計風險 防範措施

一、概述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指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在履行經濟責任審計監督職責的過程中,由於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分析、估算出現偏差,未能發現重大差異或缺陷的可能性。從而導致審計報告的失真,為管理者進行參考決策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依規對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的行為。經濟責任審計是對人和事的雙重監督和評價,是單位管理者和組織人事部門考評、決策的重要依據。經濟責任審計承擔的責任重大,產生審計風險的可能性也比一般審計要大。

由於審計內容多、覆蓋麵廣、審計對象層次高、審計時間跨期長,使得經濟責任審計任務重、取證難度大而複雜。也給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製度的建立健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審計方法是否運用適當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審計結果和質量。如果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重視程度不夠,人員素質不高,不能嚴格、正確的履行監督、評價、鑒證職能,那麼,勢必會在審計過程中出現偏差,產生審計風險的可能性和風險程度也會越高。

二、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成因

(一)審計隊伍自身因素

1、風險意識淡薄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對經濟責任審計重視不夠,有時隻強調數量、不考慮質量;過分強調麵麵俱到,沒有突出重點;有時甚至以財政財務審計代替經濟責任審計,審計過程中敷衍了事、避重就輕,害怕得罪人,不能堅持原則,審計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進行審計評價,審計報告不能真實、客觀反映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對領導者的責任界定含糊其辭,直接影響報告質量,也無法為管理者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使得考核、任免幹部存在了潛在的風險。

2、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是影響審計風險程度的關鍵因素。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範圍廣、內容多、難度大,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良好的職業素養基礎上具備完備的專業知識結構。從目前政府審計、內部審計機構的人力資源來看,財務人員居多,特別是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而且審計人員中普遍存在專業職稱擁有比例不高,經濟師、工程師及律師等專業人員配備比例太低,甚至為零的現象。對於不同領域的法律法規的掌握運用不準確,有時對一些重要經濟業務和事項的審計顯得力不從心,缺乏專業技術骨幹,有時甚至為了完成任務而工作,得過且過,嚴重影響了審計的效果和質量,使得產生審計風險的可能性加大。

(二)審計方法和手段相對落後

審計方法是審計人員完成審計任務的工具。對於經濟責任審計而言,不單單是對經濟事項合理、合法、效益性的鑒證,更重要的是對審計對象責任落實情況的評價。因此單純依靠查閱資料、以帳論帳顯然無法滿足經濟責任審計的要求。傳統的手工審計方法費時費力、效率低、取證難。隨著計算機網絡和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財務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記錄方式和存儲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現代化的審計技術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審計信息化建設還不夠完善,審計的方法和手段相對落後,審計分析不深不細,審計結論針對性不強,往往達不到經濟責任審計的高度和層次,直接影響審計結果,難以保證審計質量。

(三)被審計對象和單位的條件製約

審計對象及單位的管理模式、領導者的品行、內控製度、財務狀況等因素直接影響審計風險的程度,被審單位管理水平低,內控製度不健全,財務狀況混亂,產生差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大,審計風險也就比較大。其次,管理者素質不高,品行不端,人為幹擾審計工作,不能及時、完整地提供審計所需資料,也是影響審計風險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甚至審計資料本身可能存在有意虛假記載,有時候會有“帳外帳”或“多套賬”,審計人員稍有不慎,就會被虛假現象迷惑,審計取證就會麵臨失真的風險,也就無法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

(四)缺乏統一的審計評價指標體係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