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審計判斷的透鏡模型在公立醫院內部控製評價中的運用(1 / 2)

審計判斷的透鏡模型在公立醫院內部控製評價中的運用

審計廣角

作者:董步堂

摘要:公立醫院的財務報表審計與企業相比,在業務流程、內部控製、成本核算以及固定財產的管理等各方麵都有其特殊性。在新的醫改背景下,找到更為有效的工具,更為可行的方案,成為了當前公立醫院開展內部控製評價相關研究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透鏡模式 審計判斷 公立醫院 內部控製

一、關於透鏡模型的基礎

透鏡模型的雛形是1952年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倫斯維克,在其研究中提出的概率論機能觀點。基於存在不確定性的研究環境中的判斷,通過利用相對接近的線索來預示相對較遠的情景。建立這種研究方式的初衷是為做心理學中有機體學習感知方式的研究。但審計工作者借助於這種信息加工理論,在會計和審計領域提出了透鏡模型。所謂透鏡,即指研究過程中線索、判斷與真相間構成的“點-麵-點”的關係,因其類似於凸鏡的光學成像中產生的“光源-透鏡-光彙聚點”的形態,而被人們普遍稱為透鏡模型。

二、審計判斷中透鏡模型的應用

這種數學模型為審計工作提供了一個新型的模型框架,在此基礎上審計工作者依照審計領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進行了一定的修整,提出了審計判斷的幾大要素:

(1)實際的結果和標準,審計判斷不僅包括了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事實的判斷,同時還包括審計行為是否符合職業準則的判斷;

(2)線索,即提出判斷所依據的信息;

(3)審計人員自身的判斷,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可根據自身經驗對已掌握的線索做出個人判斷;

(4)比較分析,即審計人員的判斷結果與實際結果和標準之間的比較。當然,這樣的比較隻能由事實檢驗,也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由此,審計判斷中的透鏡模型可以解釋為,審計人員在通過可利用與決策對象有關信息和基本線索,進行所決策事件當前與未來的真實情況以及符合標準的程度的個人判斷。此種模型下模型兩邊的相符程度將決定審計人員的判斷是否準確。若兩邊相符程度不高,那麼判斷結果和實際狀況間差距較大,則需立即改變決策依據,以保證決策結果正確有效,若相符程度較高,那麼判斷結果基本和實際狀況一致,可以值得信賴。

透鏡模型,可以在審計判斷的工作中提供如下幫助:

(1)發現各類線索在職業判斷中的相對權重,比起用谘詢和問卷評分的方式更加客觀,透鏡模型提供的結果更為客觀。

(2)用多重的比較分析,幫助找到和發覺不同時間內同一審計人員,或不同審計人員在同一時間內的評價結果的一致性。

(3)利用該數學模型的函數特點,可以進行審計人員的判斷評價規律的分析。

(4)幫助提高判斷決策中,審計人員個人的自我洞察力。

研究人員通過外化注冊會計師內控評價策略,可以達到內控評價的客觀性和有效性。一種有效的追蹤審計師判斷的方法即是建立透鏡模型的回歸方程:審計師通過一係列的線索(內控評價的要素)所組成的“透鏡”來分析判斷內控質量,然後對相關線索和結論之間的關係,通過回歸方程進行數據分析,以研究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決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