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三個地區的化學需氧量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在2013年,廣東省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73.4萬噸,居於華南地區的首位,其次是廣西(75.94萬噸),最少的是海南省(19.4萬噸),約為廣東省的九分之一,廣西的四分之一左右。
可以看出,廣東與廣西的氨氮排放量均逐漸下降,海南省則是先降後升,但總體維持在較低的排放量。在2013年廣東省的氨氮排放量最高,且3個地區之間的氨氮排放量之間有明顯差距,廣東省氨氮排放量約為海南省的9.4倍,同時是廣西的2.7倍。
廣東和廣西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逐漸下降,而海南省則是先上升後下降。在2011年到2013年間,廣東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從84.8萬噸下降到76.2萬噸,廣西從52.1萬噸下降至47.2萬噸,海南從3.26萬噸下降到3.2萬噸。華南三個地區的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是逐漸下降的。
可以看出華南三個地區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之間的差距比較大。而且在2011到2013年中,隻有廣東省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是逐漸下降的,而海南則是先升後降,廣西則是持續上升。
我們可以看出,廣東省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及化學需氧量均位於三個省份之首,說明其造成大排放量的能耗更嚴重,這與我國其他學者的研究一致。但其每萬元產值能耗量卻是最低的,這說明,廣東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遠遠超過其他兩省份,由此推測,地區生產總值是影響萬元產值能耗量的關鍵因素。
(二)經濟差異化分析
“十二五”期間三省的地區生產總值都不斷上升,但其中廣東的上升速度最快,而且起點最高。根據萬元產值能耗的公式,假設各個地區的總能耗量相同,地區生產總值越高的地區,萬元產值能耗越低,越有利於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對於廣東省而言,增進節能減排的效率,不可單純的通過消耗能源來提升地區生產總值。改變產業結構,使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時降低能耗,這樣更有利於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
從表1得知,廣東省第一產業的比重在2013年是4.90%,二三產業的比重較平均,均在47%左右。由此來看,廣東省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產業結構升級,實現低碳發展;而海南以第三產業為主,2013年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達48.95%。但第二產業占比仍有27.66%,從長遠發展來看,產業結構改善升級是勢在必行的;廣西第二、三產業比重較高,在2013年分別是47.73%和35.97%,但第二產業比重比第三產業高了10%以上,當前的產業結構並不利於該省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目標。
產業結構決定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的類型和水平,第二產業向高效率低耗能工業轉變升級,是有助於降低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人口,緩解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能源的發展方式,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對節能減排的實現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通過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勞動力的就業,可以解決產業結構扭曲的問題和緩解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
(三)人口差異化分析
廣東省的人口數量最多,在2013年達到了10644萬人,廣西的人口數量在2013年是4719萬人,而海南的常住人口是最少的(895.28萬人)(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