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華南地區節能減排區域差異化研究
人力資源
作者:石洪艾
摘要:“十二五”規劃的出台,對華南地區的節能減排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據2011-2013年期間華南地區的節能減排效果,通過對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海南省三個省份經濟、人口的差異化分析,得出結論:經濟因素是影響地區萬元產值能耗量的主導因素,人口則是對地區居民生活汙水排放、生活物質需求量產生影響的主導因素。因此,為更加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規劃,我國華南地區應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調整能源結構,轉變人們消費模式,同時強調政府在節能減排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實現華南地區節能減排目標。
關鍵詞:節能減排 差異化 華南地區
一、引言
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在“十一五”時期,我國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取得了積極進展,推進了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溫室氣體排放的控製上也取得了很大進展,2010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4.29%,化學需氧量則下降了12.45%,均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在這一前提下,隨著世界格局和我國國情的變化,國家提出了“十二五”規劃。在此規劃中,主要汙染物排放指標方麵新增了氨氮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兩個指標。我國幅員廣闊,經濟、人口等各方麵都存在著區域性差異,為了實現我國“十二五”時期的節能減排目標,國家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不同的減排指標,其中廣東省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下降18%、廣西單位GDP能耗要下降15%,海南單位GDP能耗要下降10%。
眾多學者對低碳經濟發展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東部與中西部的低碳經濟發展效率存在顯著差異,東部的效率值最高;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越高,低碳經濟發展效率越低;人均GDP的提高會導致大量CO2的排放;能源消耗強度與低碳經濟發展效率成反比;煤炭燃燒對CO2的排放貢獻最大。但對於一定區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節能減排差異化分析鮮有,本文對於各區域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及展望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全部來源於華南地區三個省份(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2012-2014年的統計年鑒。萬元產值能耗的計算公式如下:
萬元產值能耗=統計期內消耗的能耗/地區生產總值
本文先就三個省份前期的節能減排狀況進行分析,再結合區域的經濟、人口兩個因素,研究分析各個地區“十二五”期間低碳經濟發展的差異化,從而為華南三省的節能減排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十二五”期間各區域每萬元產值能耗量
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三省的每萬元產值能耗量均呈現下降趨勢。廣西的每萬元產值能耗量超過海南省及廣東省。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節能減排要求,到2015年,廣東省每萬元產值能耗量需要下降到0.477噸標準煤/萬元,在2013年已達成83.4%,按照這個速度到2015年的廣東省的每萬元產值能耗量將會是0.404噸標準煤/萬元,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目標;在2013年為止,海南省的每萬元產值能耗量的平均下降量是0.0057噸標準煤/萬元產值,按照這個速度到2015年海南省的每萬元產值能耗量約為0.630(噸標準煤/萬元),也是可以完成國家的節能減排規定;到2013年廣西的完成率為161%,已經超額完成了國家的廣西地區的節能減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