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碳環境下消費者偏好及其影響分析(2 / 3)

Michaud.C. 提出低碳消費在消費者身上的可操作性等,認為低碳消費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低碳產品具有客觀上的可操作性,正在逐漸進入消費者的視野,這為低碳消費的推行創造了客觀條件。

三、考慮廠商行為的低碳消費水平

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偏好促使廠商利用更好的技術手段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吸引消費者的購買。事實證明,消費者存在對低碳類產品的偏好與購買傾向。而一個社會中不僅僅隻有消費者,廠商或者說生產者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大致可分為兩個過程,即產品製造和產品銷售。製造商和零售商在不斷地考慮和收集消費者信息的基礎上,為了滿足消費者的低碳需求而生產節能減排的產品。所以廠商為了售出更多地產品,增大消費者的消費空間,必然要考慮消費者的低碳偏好。

消費者的低碳偏好促使廠商進行節能減排,實際上綠色環保的供應鏈條正在變為企業進入市場的一個重要前提。張浩等提出可利用碳標簽,碳足跡以及碳教育的方式引導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消費。碳足跡能夠引起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注意也許是引導消費者購買的路徑。一些學者提出在商品上麵貼上碳標簽來增加消費者的辨識度,避免消費者對價格敏感而減少購買價格較高的低碳商品。在消費者低碳偏好的促使下,企業自發減少碳的排放,改善供應鏈,增加環保程度。消費者的低碳偏好是廠商不斷進行減排工作的動力,基於此廠商不斷進行技術改進,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通過購買這類產品獲得自身滿足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滿足感,廠商同樣獲得更高的收益。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碳減排政策不能使企業樂於接受,相反碳交易政策讓企業容易接受。

零售商由於更接近消費者,所以更加了解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偏好程度,易於判斷消費者對產品的偏好。趙道致等研究了企業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的產品采取相應的定價,通過建立模型和對問題的求解,得出企業的定價策略。Liu等研究了隨著消費者對環保產品的關注與認識度增強,供應商和零售商能同時從環保產品中獲得更高收益,因此零售商與製造商的合作有著極大可能,黃臻等研究了製造商與零售終端如何進行價格博弈,分情況討論了信息是否共享的條件下製造商的收益。這種合作方式不僅不會侵害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雙方在互相博弈的情境下會對消費者的利益產生貢獻。

低碳理念逐漸在商業領域特別是零售企業的滲透,使低碳商業模式推行開來。沃爾瑪公司作為全球零售業的巨頭為了打消消費者在產品價格方麵的顧慮,與消費者積極進行價格方麵的溝通,避免讓消費者產生低碳產品一定高價的錯誤理解。此外沃爾瑪不僅要為消費者提供低碳產品,而且公司的門店也要做到低碳環保。特易購(Tesco)為了能夠推廣低碳產品,會贈予消費者低碳積分卡,對那些提倡環保低碳的消費者進行獎勵。

四、環境規製對消費者低碳行為的影響

政府政策會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產生影響。李國強認為可以通過政府行為來規製消費者的行為,通過行政手段和製定相關的法規體係來引導低碳消費,並且政府自身也要進行低碳化的改良和運行。國外在促進低碳消費的改革方麵實行地較早,丹麥是較早實行綠色改革的國家,通過對一次性產品和垃圾等征稅,引導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

政府政策同樣對廠商行為產生影響,政府為了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加強財稅調控等措施促使企業減排,使其從產品上遊開始進行減排活動。一些學者提出政府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鼓勵企業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