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碳環境下消費者偏好及其影響分析(1 / 3)

低碳環境下消費者偏好及其影響分析

人力資源

作者:郝建慧 李友東

摘要:當今社會,節能減排已經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如何減少碳排放成為上至國家下至普通民眾都十分關心的話題。文章界定了消費者偏好這個基本概念,分析了低碳產品需求的產生,以及重點研究了企業行為對低碳消費的影響,同時指出政府規製對消費者和企業的規範作用。通過對近幾年一些學者研究的闡述和總結,提出消費者低碳偏好存在條件下低碳商業模式推行的必然性,即企業不斷進行低碳創新的動力。

關鍵詞:消費者偏好 低碳消費 碳排放 低碳商業模式

基金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資源型產業與資源富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IRT1258);內蒙古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科研啟動計劃資助項目(135144)。

伴隨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的前進特別是工業文明的進步造成了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在紐約舉行的通向“利馬第20次締約會議”和“巴黎第21次締約方會議”的成果的會議上呼籲所有國家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爭取為低碳發展做出更多貢獻。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力爭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3.1%以上。節能減排是全球關注的熱點,也是與普通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低碳消費是一條有效減少碳排放的路徑和方法。一些學者經過調查得出城市居民覺得低碳消費非常重要,但是並不了解其內涵到底是什麼。因此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消費者的低碳偏好。

一、基本概念

曼昆認為,偏好是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高鴻業認為偏好就是愛好或喜歡的意思。有學者認為這種愛好並不是一直不改變的,並且對消費者的行為有很大影響。Tversky, A. & Simonson提出消費者的偏好受到情境的影響,往往具有現場性,習得性,易變且可操控。朱彤提出在網絡效應下消費者的偏好是不同質的,一些人比較重視產品質量而另一些人更關注購買此類產品的規模人數。周小亮,笪賢流認為偏好一部分由消費者或決策者的遺傳基因決定,並且受到其所處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指導其在購買或決策行為中的選擇。所以偏好是指消費者對某一種產品的愛好,這種愛好不會輕易改變,但是受到環境甚至是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由此也可推出消費者偏好並不是一成不變。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下,消費者除了根據自身偏好選擇商品之外,更加關注自身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朱清等認為不同的經濟水平對應一個環境質量,換言之環境也是消費者所消費的產品之一。針對於保護環境的理念,不少學者與專家提出了綠色消費的概念,勞可夫認為綠色消費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前後和購買過程中努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而梁雪則認為綠色消費應該在不斷推廣中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方式。其實綠色消費的推行使低碳消費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消費者在實施購買行為中越來越多地考慮到了社會責任,表明消費者的素質與覺悟正在不斷提高,這為低碳消費的推廣創造了主觀條件。

1994年,聯合國發表的《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的報告中闡明了“可持續消費”的概念,當代人要在滿足自身的條件下為後代留下更多資源,減少廢氣物的排放。可持續消費既是將人的全麵發展放在首位的消費方式,同時也是實現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的理念和道路。

相較於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低碳消費是伴隨低碳經濟而提出的新概念。英國《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對低碳經濟進行了定義,即通過資源的最少使用和汙染物的更少排放,獲得較高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生活水平和提升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有的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本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二、低碳產品需求的產生

消費者對於低碳產品有著偏好,因此對低碳產品的價格不是很敏感。根據《可持續發展報告全球態度》的說明,中國消費者肯為環保產品多支付5%-10%的費用。國外通過網上調查的方式,收集並分析了消費者購買七類產品的均值,通過對比發現,與購買的便利性相比,消費者對於環保的重視程度更高,並且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BBMG意識消費者報告》明確提出了當今社會的消費者注重購買行為中產生的社會價值,並且與企業的價值相聯係。消費者對價格相對較高的低碳產品願意支付更高價格,這為低碳產品的推行創造了主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