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引路 2(1 / 3)

三神獸狂舞一陣,鎮守三方,一隻巨大的白龜出現眼前,頭頂一條蛇、蛇頭處在巨龜眉心中,蛇身纏繞龜身,蛇尾與龜尾纏在一起,雖然亦是人造的,盡顯龜蛇尊者玄武獸的威靈。

馱一麵碑,白碑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字,兩條白龍穩抓四格,共守石碑頂端“孝”字,碑上字跡是鵬舉後代、文武百官的名字。

執掌玄武的士兵齊聲道:“龜蛇尊者承載孝道。”

白青離大問道:“孝子何在?”

早已哭成淚人、披麻戴孝跪在玄武身後的世子、公主、妃子、百官們,大哭出聲、悲痛齊聲道:“孝子守靈、恭送聖尊...”

白青離牽起披風,踩著痛哭聲,慢慢來到玄武獸前邊,筆通七竅,淚流滿臉,大聲喝道:“乾坤分天地,天地化四時,四時顯五方。”

所有人齊聲喝道:“恭請五方天帝...”

沉痛的奏樂聲響起,神獸穩鎮四方,白青離雙手拜天,虔誠無比,七星跟進、大魚推潮,“咚、咚、咚....”

炮響聲中五人踏著煙塵從遠方緩緩走來,一步踏出、鍾鼓一鳴,從容的腳步、筆直的身板、淩絕的氣勢,盡顯帝王之質。

挪動的腳步像是踩著萬道,配合樂律帶著天悲地痛,各個頭頂帝王冠。

一條巨龍雲中飛騰,青衣上祥雲沉浮,他手持蒼龍角,身形比其他四人高出半個頭,代表東方青帝。

白衣狂風卷,身姿最壯,手持白虎令,身背山頂猛虎嘯天,他是西方白帝。

黃衣者、身形最小,衣上繡著山河社稷,手中斬道劍,乃中土黃帝。

黑衣人手中玄武印,衣上龜蛇浮海麵,身背天碑,為北方黑帝。

紅衣者,腳踩巨火燒焰天,一隻朱雀火中飛,手中朱雀旗、南方赤帝。

待五人踏出煙塵,身形清晰的展現在眾人麵前,四靈撲五帝,鍾鼓聲陣陣,一場龍爭虎鬥、騰躍駕雲,虎嘯雀鳴、金戈鐵馬鏗鏘中,青帝躍身踏上龍背。

白帝騎虎,黑帝穩坐龜蛇背,赤帝眼前朱雀飛,中土黃帝劍指長空,白青離手中筆寫著符文,火符駕龍揚天飛起,腳踏五方四極,牽起披風大喝:“開道...”

五方天帝同聲喝道:“天帝開道...”

四靈咆哮一陣,扮演者齊聲道:“神靈開道...”

“七星開道...”

“風雨載道...”白魚騰躍,推潮滾滾來,四百九十名白甲兵器揚天,齊聲暴喝。

“孝子敬道...”

“開道...”國師、天帝、神獸、七星、白魚齊聲問。

孝子門齊聲答道:“敬道...”

三問、三答,就像是天與地的對話,聲勢浩蕩、徹響宇內四方,黃帝劍指前方,腳步沉穩,踩著鼓點前進,寓意人道開、萬道皆開,身後白青離為國道,四方神靈四時道,七星在白披風上轉動,寓意身披星道...鼓點沉沉、腳步慢慢、痛哭連連,一片緩緩朝聖賢山走來。

聖賢山下,三橋、橋梁係著白綾,橋墩上蹲著仙鶴,橋柱之間係著白花,橋下護城河中白舟掛白帆、帆寫悼詞,一條條、一隻隻好似河麵遊魚、在船夫的擺渡下激起浪花朵朵。

羽化橋對接中山街,街上行人身著孝服、頭頂白布圈,腳麵糊白紙,腰係白帶、後背左右兩邊各插兩根木棍,一頭係白花、一截用白紙製作的枝葉,隻有握手處裹著黑布。

街道兩旁各種商鋪門貼白聯,門旁立孝道碑,碑上一隻白鶴朝西飛,門前擺一桌、桌上香案、貢品無數。

範重一身孝子打扮,跟個二流子似的,手拿油圈圈吃的滿嘴流油,雙眼冒著光,腳底板跟街道摩擦發出“呲杠”聲,像是不把腳下石板磨出一道痕誓不罷休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