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 中國小農經濟的崩潰(1 / 1)

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占主導,鴉片戰爭後,伴隨著西方經濟的入侵,中國小農經濟逐步走向崩潰。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也是中國封建剝削製度的基礎。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是從鴉片戰爭以後開始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一個時期,中國的自然經濟結構曾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侵略進行過頑強的抵抗。但是,這種抵抗隻能延緩外國資本主義商品在中國傾銷的增長和自然經濟的解體過程。因為小生產競爭不過機器生產,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落後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獲得了更多的特權。同時,由於東西海上交通條件的變化及產業革命在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完成等,都加強了外國資本主義商品對中國自然經濟的競爭力,從而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的進程。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是在中國逐步演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定曆史條件下出現的。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主要是外國資本主義掠奪促成的。它的發展,並沒有帶來農村資本主義的相應發展,它始終是建立在小農經營的基礎上。這種農業商品經濟的性質,是帶有濃厚封建性質的小商品生產。同時它也反映中國農業生產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依賴性,具有半殖民地性質。農產品商品化發展的同時,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開始解體。

中國自然經濟的分解,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結果,但外國資本主義大規模地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以及掠奪原料,其目的不是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其結果是破壞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外國資本主義借助於中國農村封建勢力和城市買辦商人得以把掠奪的觸角伸向各地。中國自然經濟的分解為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市場,使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近代自然經濟的解體,首先從紡與織分離開始,然後在開始耕與織的分離。隨著國外洋紗的大量輸入及其價廉的特點,在國內市場出現洋紗盛行的情況,促使許多產棉區的家庭紗織業破產,許多農戶也放棄自己手工紡紗,改為買紗織布,紡與織漸趨分離。雖然紡與織已分離,但由於洋布的耐用程度趕不上土布,所以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耕與織的基礎仍未動搖。但在此之後,洋布的輸入逐步增長,外國資本家千方百計地降低其價格,這對土布構成了極大的威懾,使土布生產者陷入困境,家庭手工織布業受到打擊,促使耕與織逐漸分離。

耕織分離的進度要比紡織分離緩慢得多,最後農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開始被破壞。農民耕作的產品不再僅僅是以自用為主,而是主要根據市場需要安排耕作。農民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也不是全部靠自產,而是有相當部分取自市場,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一些經濟作物種植麵積擴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農業經濟作物生產區域,棉花、糧食等農產品市場有所擴大等,農民生活對市場的依賴程度有所提高。這樣,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方式被逐漸打破。

延伸閱讀

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幹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自耕農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較穩定,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小農經濟的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大中國上下五千年

編委會

叢書主編 何躍青本書主編 海 默 尚論聰出版策劃 總 監 製 周廣宇叢書編委會 艾靈傑 安玉民 鄧占勇 郭麗 管霞 高學森郝鳳波賀建華 胡晏馨蔣薇李華李昊劉敬偉 劉同彩 馬淑霞 石春燕 孫光雨 尚論聰 騰英傑 王豔峰 吳應軍 向淑敏 徐明月 楊麗萍 燕小雨 袁婉楠 張靜偉 張敬亞本書收錄了部分現當代作者的圖片,這些圖片反映了作者對曆史的思索,對藝術的理解,對現實的剖析,對心靈世界的深刻領悟。編者和出版社已通過各種途徑向本書中所使用的圖片權利人支付稿酬,但仍有部分作者無法取得聯係。書中所收錄的圖片難以確定作者署名。我們真誠地感謝每一位作者,從尊重作者權益出發,我們對尚未取得聯係的權利人表示深深的歉意。我們希望得知本書出版的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我們能及時奉上稿酬和樣書。

聯係電話:010-52100401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