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卷煙工業的真正代表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是以粵商簡照南、簡玉階兄弟為主體,由南洋華僑集資創辦的當時最大的一家民族資本煙草企業,於1905年在香港注冊,1906年創辦雙喜品牌。當時,為表示與北洋煙草公司並駕對外,共挽國煙頹勢,取名為“廣東南洋煙草公司”,後於1909年更名為“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到1919年才更名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幾次改組之後的“南洋”公司不僅有自己的收煙廠、複烤廠、卷煙製造廠、印刷廠、製罐廠和造紙廠,而且銷售網點分布全國,完全具備了一個卷煙企業的完整規模。從1919年到1926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事業昌盛,獲國人“煙中魁首,國華民星,南洋出品,天下馳名”的讚譽,堪稱為“南洋”公司的黃金時代。
曆經百年發展,雙喜品牌走過了不平凡的曆程。百年來,有一條珍貴的經驗值得記取:民族卷煙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民眾的愛國之情和傳統文化的滋養。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負責人簡玉階曾自豪地說:“我營業日增進,多借‘國貨’二字為號召,故得社會人心之助力,致有今日。”
建國初期,由於曆史原因,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內地分為兩大基地:廣州卷煙廠、上海卷煙廠,雙喜品牌也相應分為廣東雙喜、上海紅雙喜。然而“快樂和富足”的喜文化一直被雙喜品牌兩大分支所繼承和發揚,並成為今天廣東雙喜和上海紅雙喜進行合作的核心紐帶。
雙喜這一有著悠久曆史和民族特色的百年品牌,終於在粵滬兩地廠商的品牌整合之後,老樹著花,梅開二度。以文化融合為核心驅動,中國煙草也開創了跨區域品牌合作的新形式。
隻有規模化才能國際化
由於地處中國開放前沿,幾乎每一個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都會選擇廣東市場。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必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如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如何形成國際品牌,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命題。
破解這一命題,仍然要在“騰籠換鳥”四個字中尋找答案。2008年,汪洋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騰籠換鳥”之後,廣東省果斷實施“雙轉移”戰略,著力推進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加快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轉移,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實現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有機結合。“騰籠換鳥”戰略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整體上促進了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截至2010年年底,廣東省建成3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協議入園項目2000個,總投資4500億元,實現產值1850億元。與此同時,廣東省現代產業體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得到快速發展,“十一五”末期,三大產業結構的比例為5.0:50.4:44.6,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47.2%,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56%。
那麼,在煙草行業,騰“籠”換“鳥”就是騰低效、浪費之“籠”,換規模化、品牌化之“鳥”。
現代經濟本質上是規模經濟,現代企業的核心就是規模企業。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就是規模收益遞增。20世紀的經濟史,就是企業規模化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
規模收益的來源是合作優勢。隻有合作才能產生大品牌,隻有大品牌才能形成行業標準,才能引導消費,創造市場。大品牌的商譽損失對企業傷害更大,因此,企業更加重視維護商譽,顧客也更願意信任大品牌,企業也就能獲得商譽溢價。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轉型隻能依靠在資本作用下的產業結構調整來獲得規模經濟。而隻有規模收益遞增才能提供充足的利潤,讓企業科學發展、公平發展、創新發展。
在“騰籠換鳥”和“雙轉移”的舉措下,廣東中煙正式提出了計劃用五年或更長一段時間,努力把雙喜打造成以一類煙、二類煙為主導、三類煙為基礎、產銷規模500萬箱、工業稅利500億元、商業銷售收入1000億元的全國性強勢品牌,並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品牌。2010年,廣東雙喜對省內五葉神、紅玫王、好日子等品牌實施了定向整合,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了品牌運作效率,當年雙喜品牌的銷量突破了200萬箱。2011年銷量突破300萬箱的雙喜品牌,成為中國煙草“532、461”品牌格局中的又一個領導品牌。
有學者發表署名文章,著重指出:“中國已初步具備與國際煙草競爭的硬件基本條件,‘中式卷煙’與英式卷煙、美式卷煙分庭抗禮、一爭高下的局麵已初見端倪。”那麼,中國真正能夠參與未來這場嚴峻競爭的民族品牌隻能是同一個雙喜,而要做大雙喜,使雙喜成長為國際品牌,粵滬合作勢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