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營銷
作者:劉奇洪
—雙喜文化驅動下的跨區域合作
雙喜品牌的發展曆程呼應著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印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之路。“騰籠換鳥”和“幸福廣東”的提出,使曾經發揮巨大威力的中國珠三角模式有了新時代的內涵,升級成為有識之士普遍看好的“新廣東模式”。雙喜這個曆史底蘊深厚的品牌承載傳統中華文化,連接新興的消費群體,在源遠流長的雙喜文化驅動下,廣東、上海兩地廠商聯手譜寫了一出跨區域合作和規模化發展的新樂章。雙喜創造性地踐行“騰籠換鳥”戰略,推動“幸福廣東”建設,以一種典型的方式演繹了“新廣東模式”。
緊隨中國經濟的主旋律
從宏觀政策和發展軌跡看,中國經濟主旋律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有四次較為明顯的變化,而每次變化都標誌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經濟熱詞是“速度和效益兼顧”,廣東作為先行一步的開放區,不僅創造了令世界嘖舌的“深圳速度”,而且率先催生了中國煙草產業品牌百花齊放。
20世紀90年代的“九五”規劃期間,中國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新主張。在這一背景下,2003年中國煙草產業進入改革階段,通過一係列的政策措施,品牌小而多、雜而亂的無序競爭得以規範,並培育了一批大企業、大品牌。
2007年“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經濟從外延式發展逐步向內涵式發展轉變。中國煙草產業則提出了“兩個跨越”的發展方針,即努力實現品牌從省內市場向全國市場跨越,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跨越,全國性大品牌的市場格局逐漸形成。
進入2010年,站在“十二五”的門檻上,“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成為中國新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中國煙草產業提出了“卷煙發展上水平”的發展新命題,以最終形成“532、461”品牌新格局、進一步拉近與國際巨頭的距離為目標,應對越來越近的國際競爭。
回顧中國經濟發展主旋律的四次轉變,每一次轉變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煙草產業的格局變化。“十一五”末期,中國煙草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和著名品牌,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商稅利從1981年的97.6億元提升到2010年的6046億元,平均增速為200%。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領頭羊。由於地處沿海區域,廣東是中國最早進入國際化競爭的市場,調結構、轉方式、培育大企業、大品牌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任務比其他地區更為迫切。2008年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提出“騰籠換鳥”的思路,以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的速度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效率。
在“騰籠換鳥”戰略的驅動下,廣東已經初步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極大地優化了資源配置,並培育了一批具有品牌經營意識和經營戰略的國際性品牌,如房地產行業的碧桂園品牌、家電行業的格力品牌、通信製造行業的華為品牌、煙草行業的雙喜品牌。廣東已成為中國經濟實現向國際跨越的區域新增長極。
雖然雙喜品牌立足於廣東這片沃土,在產業轉型升級和本土經濟的雙重推動下,2011年實現了銷量超過300萬箱的優異成績,但廣東中煙人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問題。上海以及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的心髒地帶。上海經濟總量大、腹地廣闊、製造業基礎好。上海的城市功能比較全麵,尤其是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對接,在國際上有更多的“話語權”;上海與全球主要城市聯係密切、交通快捷,與中國腹地城市之間的物流成本較低;在製造業的“軟性化”方麵,其研發環節和營銷環節都擁有強大的城市功能基礎。
2011年底,廣東、上海兩地醞釀提出廣東雙喜與上海紅雙喜合作項目,為“騰籠換鳥”賦予新的涵義,打開“騰籠換鳥”跨區域合作的新思路。
粵滬雙喜合作不單純是出於品牌發展的需求,也是出於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性升級的需要。對應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廣東、上海聯手奏響了中國品牌向國際市場跨越的宏偉交響曲。借助於兩大區域的優勢互補,雙喜品牌市場定位更清晰、風格特色更明顯、產品結構更合理、技術含量更高、文化內涵更豐富,為推動雙喜衝擊煙草品牌世界第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樹著花花更豔
西方諺語說“政治是鄉土的”,經濟亦是如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市場培育一方品牌,區域市場從來就是中國煙草品牌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雙喜品牌立足於中國煙草曆史最悠久的地區,也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其快速崛起與此密切相關。
上世紀初,外資煙草公司的品牌如555、健牌、希爾頓、登喜路等產品運銷全球。與此同時,民族卷煙工業也開始了鵝行鴨步的童年史。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大量向中國輸入卷煙,同時又利用中國廉價的煙葉和勞動力就地加工製造,所以北洋煙草公司的興辦具有對外抵製之意。但由於“官督商辦”的體製弊端,北洋煙草公司很快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