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光
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正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新時期。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擾如春風化雨,澤潤神州大地。在改革發展的曆史潮流中,造就了一批傑出的人物和精美的華章,這是曆史的必然。
“問果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與王靜相識在工作中,並在一起共事多年,深知他在工作之餘樂於學習、勤於思考,將學習作為修身立業的根本,經常拿起筆來撰寫文章。記錄思想、交流體會、抒情言誌,把學習轉化為對現實問題的理論思考,把所學理論轉化為科學的思維方式,把所學知識轉化為高度的政治覺悟。(調研·思考·實踐》收錄了他近年來在學習、思考與實戲中撰寫的部分文章,是其數年學習理論、研究工作、積極探索的結晶。透過《調研·思考·實踐》折射出的是一位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學習型領導幹部對事業的追求、對工作的激情,也實實在在體現了冬日備耕、春日播種、夏日耕耘的汗水終將換來累累碩果、粒粒香甜這個真諦。作為青年領導幹部,能夠在建功立業、著文立言上都有所成就,確屬難能可貴。
綜觀《調研·思考·實踐》的總體內容,主要有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實踐、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思考、推進當代共青團工作的探索幾個方麵;曆覽各篇文章,所說的事理都與他的工作、實踐密切相關。閱後有3個方麵的感受:一是與時俱進。近20年,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建設、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等正確理論和觀點不斷得到發揚和創新。在跨越世紀的社會變革中,王靜同誌始終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和改革開放的實踐,把所從事的工作和擔負的責任放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中去衡量,圍繞各個階段的中心任務,想問題、理思路、定措施。《調研·思考·實踐》中收錄的文章大都以時代最先進的理論和觀點為指導,勇於探索,敢於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躍然而出。二是緊扣發展主題。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現建設經濟強縣目標,是一個縣委“一把手”需要不斷研究、深入思考的課題。平、陶2縣一河之隔,近在咫尺。平羅縣東濱黃河,西依賀蘭山,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境內有賀蘭山岩畫、武當廟、玉皇閣、鍾鼓樓、田州塔等文物古跡,王維遺有詩篇,康熙曾在此飲馬,俞德淵留名青史。得黃河灌溉之利,憑賀蘭山煤炭等資源優勢,農業特色明顯,工業基拙較好,乘黨的政策和改革開放之東風,縣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陶樂縣古為軍事要塞,有黃河、大漠、草原、峽穀、漢墓的神韻,還有燕子湖、珍珠泉的動人傳說,沙產業、羊產業和旅遊業是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在這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厚集的熱土上,王靜同誌始終緊扣發展第一要務,立足2縣經濟、文化發展實際,闡述了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思路,提出了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等措施,對於正在探索發展縣域經濟的領導幹部們是有很好的啟示的。三是著文與實踐相統一。在其位謀其政。王靜同誌參加工作後多年從事共青團工作,2001年以來先後在陶樂、平羅2縣擔任縣委書記和石嘴山市委副書記。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思路,他所撰寫的文章都與他在各個階段擔任的職務、從事的工作相結合,為工作而思,為工作而作,文質相稱,不蹈空言,切合實際,注重實效,體現了智慧與品德,學習與實踐的一致性。
《左傳》雲:“古有三大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千百年來胸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和抱負的先輩們,都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和境界。進入21世紀,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指引下,立德、立功、立言這個激勵有誌者奮發有為的中華傳統精神動力更應得到繼承和發揚,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我以為:新時期的立德、立功、立言,應是格守新時期主旋律倡導的道德標準,按照緊抓發展第一要務的要求,推進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準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實質,激揚文字,著文立說,結合實際工作闡發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的新思路、新見解和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