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2)(2 / 3)

任何時候,能夠搶先一步,在大家采取那個行為之前,你先行做了,就會有很大的勝算。要賺也可以賺得比較多,能夠博取到最高利潤。

一種股票不斷地升,升勢淩厲。誰能掌握先機,在升勢初現,甚至隻是跌勢已盡而升勢未見時,便先行入市,喝“頭啖湯”,就可以賺到最盡。價位從1元升到近2元,最好是在1元時便入市,賺個100%,那些在升勢尾聲才入市的,1.95元才入市,就算在跌市前及時沽貨,也一樣賺不了多少,隻是賺上5%。跌市前也一樣要搶先機。為什麼熊市爆發時,那麼多人變了“大閘蟹”,要“墊屍底”,那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搶不了先機。個別成功的投資理財人及時離場,其他入還在做著春秋大夢,一下子價位急跌,大夢醒時,便已經慢了很多。

要搶得先機並不容易,說說簡單,實際做起來,就要有足夠的自信心、膽識,還需要有知識及分析能力。

搶得先機的人,一定是眾入皆醉我獨醒的,大家都是像牛眼睛那樣地向上望,你卻忽然掉頭轉向下;大家都是淡友不看好,你卻忽然變好友。那真是和全地球的人民作對。投資理財時跟風就容易,躲在人群當中會覺得自在,但現在走的卻是“相反理論”路線,入動我靜,入靜我動,入進我退,入退我進,這非有高度自信心和膽識不可。其實,自信心與膽識,也要由知識及分析能力支撐起來,不可以隨便亂來,經過理性的分析,掌握當前的資料,知道升勢跌勢將到盡頭,會調轉過來,那就要利用這個轉折點采取行動。當其他入見到變化時,調轉頭做,你早已做了,正在等收成,或是已經離場避過風險。

要留意新股上市,或是個別的投資工具產生了特殊的變化。例如,某種外幣的發行國家改變了經濟政策,或是某些企業合並,或是主事入更換了,這代表了什麼?投資理財人需要好好思索,從思索中找出策略,比入家走快一步,甚至走快多步。

掌握先機需要有良好的情報網絡和分析能力,成功的投資理財絕不會吝嗇於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

七、製定適合自己的理財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既有提前預測的意思,也有提前計劃的含義。家庭投資理財,必須有一個周詳的計劃,摸著石頭過河是不行的。美國每年大約有60多萬入開始創業,不少人雄心勃勃,結果卻遭致慘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製定周詳的規劃,而是想著想著就幹起來了,但幹著幹著就走了歪路。但這並不是說,有了周詳的規劃就必定能夠成功,而是指有規劃比無規劃要好。而且不論做什麼投資,都應抱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做好規劃。有的人開個小飯店,要前論證後分析,惟恐投資不慎虧了本。但有的人投入十幾倍於開飯店的資金買股票卻是臨時決定,有的更是憑感覺進出,怎麼可能獲利呢?

要針對不同的職業、技能、愛好和風險承受能力,製定不同的投資理財計劃。

不同投資的風險、收益和流動性都不同。所謂流動性是指投資對象的變現能力,例如活期儲蓄隨時都可以提現,而定期儲蓄隻能到期提現,所以,活期儲蓄比定期儲蓄的流動性高。而市場經濟中風險和收益是對應的,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低風險必然隻能取得低收益。不同的投資對象的風險、收益和流動性是不同的。我們說根據不同的職業,采取不同的投資理財計劃,主要是投資受各入的工作條件所限製。如:有嚴格上下班時間的職員,就不要投資期貨這種高風險的項目,投資股票也必須堅持長線投資。又如:未找到理想工作或有意放棄現有工作另謀生路的年輕人,就應準備能應付3~6個月個人基本生活的流動性較高的儲備資金,作為尋找理想工作時的生活備用金。

根據技能和愛好製訂投資理財計劃,投資理財特別是高風險的投資,技術性都很強,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千萬不要過多投入,即使投入也是試探性或學習性,並且嚐試的周期至少應有一至兩年,之後再視情況決定是退出,還是加大投入。據統計,高風險投資中最終能賺錢的不到20%,所以不要看見別人賺了錢就眼紅心熱,要知道,他們背後可能還有很多人虧了本。另外還有,如收藏等投資,必須以興趣愛好為基礎,因為這類投資必須具備豐富的相關知識,並且由於流動性差,需要進行長期的投資,沒有興趣愛好是很難做好的。

根據風險承受能力製訂投資理財計劃,是因為兩點:一是各入心理上對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因而承受能力也不同。例如,如果一個人在股市中損失10%就虛汗直冒、頭皮發麻,損失30%~40%就痛哭流涕、夜不能寐,他最好離股市遠一點。二是,隻能承擔自己擔得起的風險,因為如果風險擔得太大,可能一次失敗,就再難以翻身。例如,上海某一有名的股票投資理財高手“X百萬”,就是因為越賺心越大,貸款炒股,最終全軍覆沒,血本無歸。所以一般人投資理財,應該根據風險度的高低、流動性的不同進行組合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