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所說的那樣,“寧可把困難和風險看得重一些,把應對危機的時間估計得長一些,把政策舉措準備得充分一些。” 因此可以說保“8”僅僅是我國針對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當前經濟中麵臨的困難而提出的中短期量化目標,我們更應當著力解決的是我國經濟增長中存在的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否則,巨量的信貸投放和過快的投資增速,在給經濟增長提供充足動力的同時,也會給未來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埋下隱患。
經濟政策首重擴大內需
對於2009年的經濟發展基調的定位,中國政府經過反複論證檢驗,中央已經傳達出2009年“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總基調。
在這個總基調中,擴大內需是重中之重。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把擴大內需作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基調。盡管以前很多經濟學家建議政府要想保持高速、穩健、長期的經濟增長,必須把拉動內需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中國政府因考慮多種因素並沒有真正的把擴大內需作為首重。
然而,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世界其他經濟體受到創傷,國際消費市場快速萎縮,迫使中國的出口貿易嚴重受阻,中國沿海地區的出口加工企業迅速破產倒閉,大量失業工人的生存受到威脅,社會穩定和人民日常生活遭到幹擾。另一方麵中國的居民儲蓄一直高居不下,大量的資本浪費,整個經濟體資金周轉速度緩慢影響了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的發展。同時中國居民的生活特別是中國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低下,中國貧富差距在不斷的拉大,民間怨聲載道等等一係列國計民生的問題纏繞在中央政府高層。
也許正是這些內憂外患的大環境迫使中國領導層們不得不下定決心調整中國經濟結構,以擴大內需為首重進行改革。這也是中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契機。
從中國的經濟結構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思路的邏輯解讀“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總基調。保增長就是要保障中國經濟在2009年及以後的幾年裏經濟增速保證在8%以上。從目前國際經濟環境來看,以往的依靠出口貿易帶動經濟增長起碼在近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那隻有擴大國內的消費,滿足國內經濟建設的需求。因此擴大內需是當下中國必須作為重中之重的國策來對待。這就要同時的變革我們以往的經濟結構體係。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保增長的關鍵是要解決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當前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期,國際需求大幅收縮。而中國人口眾多,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國內市場廣闊,需求潛力巨大。中國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真正把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放在擴大國內需求上,利用這次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中國政府為了落實擴大內需的經濟基調,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具體的十大措施和七大部署:
十大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九是全麵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七大部署包括:1.加大投資力度和優化投資結構;2.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3.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4.努力保持出口穩定增長;5.著力提高企業素質和市場競爭力;6.認真做好金融財政工作;7.推進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
此次出台的十大措施和七大部署當中,大部分篇幅用於政府駕輕就熟的基礎設施投資方麵,內容包括政府保障性廉租房建設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公共交通、環境等,延續了以往投資拉動經濟的一貫做法。這是因為擴大內需政策在國內尚屬首重,其發展必須從基層做起。
十大措施前兩條針對低收入群體和農村的生活設施、住房等;還有措施明確加大扶貧力度,完善醫療保障製度,主要用來穩定和保障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一部分群體,使這一龐大基數的消費群體免去了生活後顧之憂;另外還有措施明確提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使其有信心也有能力進行消費。
與此同時,放鬆銀行信貸規模,有利於企業借貸同時增加流動性;在通貨膨脹壓力放緩的前提下,小幅上調商品價格(農產品、電力等)有利於引發居民對於未來物價預期的提升,從而也能激發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