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國家庭的收入占整個經濟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則上升很快。但是,包括預算外的收入在內,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也就隻有24~25%,而一般發達國家,包括美國,這個數字都在30%以上。所以說,中國的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並不高。而企業部門在收入分配中占的比例越來越高。把企業部門剖開來看,最接近消費者的下遊行業,如紡織、服裝企業,其盈利能力及其占整體收入分配的比重,在過去四五年間的上升趨勢並不是很明顯。上升最猛烈的都是上遊企業,如煤炭、石油、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以及和它們密切相關的行業。所以,企業利潤的上升是建立在利潤分配格局不平衡的基礎上的,其背後對應的是整個經濟結構在工業化、重型化過程中的巨大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重投資輕消費的結構是市場自發力量形成的,我們無法依靠行政手段硬性糾正,隻能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去調整。
政府能做的就是要調整經濟的結構,盡快讓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分配結構轉型。
結構轉型包含了利率、彙率、工資等一係列要素價格機製的調整。這種調整意味著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利潤的重新分配,將原屬於生產者的超額利潤轉移給消費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間可能會有企業不堪重負而倒閉。對於企業倒閉可能帶來的失業問題,我們不能置之不理,但必須承認,在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中,企業倒閉本是在所難免,倘若為了解經濟一時之急而打亂產業結構轉型的節奏,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則無異於飲鴆止渴。
正如溫總理在視察青島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應對金融危機,我們要實施一攬子計劃,把擴大內需、振興產業和科技支撐結合起來。這些規劃應既著眼於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又著眼於產業的長遠發展。
謹防新貿易保護主義撞折中國經濟的腰
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被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撞破頭,新貿易保護主義卻把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撞折了腰。
貿易保護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製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並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製進口方麵,主要是采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征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後者則包括采取進口許可證製、進口配額製等一係列非關稅措施來限製外國商品自由進口。這些措施也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保護民族工業、發展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對發達國家來說則是調整國際收支、糾正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工具。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較晚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常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發達國家則多提倡自由貿易,貿易保護主義隻是用來對付危機的臨時措施。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已不僅僅是抵製外國商品進口的手段,更成為對外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手段。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國際貿易體係逐步完善,世界各國經濟體間的經濟合作趨於多樣化和複雜化,原旨貿易保護主義一定程度上成了一把雙刃劍,世界各國也不再輕易抬出原旨貿易保護的政策。但是因為“國家”的存在,每一個國家在維護本國利益的時候必定會采取一些有利於本國的新貿易保護經濟政策。特別是在出現金融或經濟危機的時候貿易保護主義就一定會卷土重來。
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它在理論依據、政策手段、目標對象及實施效果等方麵都與原旨保護主義有明顯的區別,它更具隱蔽性、更有定向性和對其他國家或經濟體更具傷害性。
在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新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新貿易保護主義打著公平貿易的旗號利用WTO規則,實行貿易保護。
總體來看,在WTO規則的約束下,大多數國家都在向自由貿易的方向邁進,但由於現行多邊貿易體製並非無懈可擊,因而保護主義總是千方百計從中尋找“合法”的生存土壤。WTO允許成員國利用其有關協議保護本國的利益,反擊遭到的不公平待遇。這就為各國以“公平貿易”為口實實行貿易保護留下了空間。WTO規則並不排斥各成員國的經濟自主性,目前,保留本國經濟自主性的要求不僅來自發達國家,而且還來自發展中國家。因此,采取與WTO不直接衝突的各種保護措施,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貿易保護主義的普遍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