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突圍2009——中國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展望(5)(2 / 2)

中國大型家電製造商海爾公司曾經是一個積極的海外收購商,長期以來它還被視為跨國收購方麵的頭號公司。但是,它如今也變得更加躊躇了。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很謙虛也很真誠地說,海爾還沒有做好克服巨大文化差異和融入海外商業挑戰的準備。在海外從事商業活動需要比海爾更加複雜的管理信息係統。張瑞敏說:“如果我們要收購一家外國公司,我們是依據我們的管理標準來經營它呢,還是根據別人的標準?或是我們另辟蹊徑?這很困難。”

對於中國的商業銀行領域來說,他們也保持著謹慎的並購貸款發放態度。

國務院出台了“保增長”的十項刺激政策,其中提到了加大對企業兼並重組的信貸支持。隨後,坊間傳聞指出,銀監會主席辦公會議上原則通過了《並購貸款管理辦法》。按照1996年出台的《貸款通則》規定,商業銀行貸款不得用於股權性質投資。而傳聞中即將出台的《辦法》則有望打破這一規定。

對於備受矚目的“並購貸款業務或開閘”的消息,銀行界或許遠沒有外界來得興奮。數家中、外資商業銀行的相關人士都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並購貸款業務“開閘”後,較難防範企業將並購貸款資金用作二級市場炒股資金。某大型銀行信貸部門一位人士表示,這個口子一開,以後很多事情銀行恐怕也很難控製了。

一家外資銀行信貸部門人士表示,被兼並方企業如果是上市公司,兼並方企業又像國外成熟市場那樣,在二級市場通過收購被兼並方企業股權來實現兼並收購。這時,如何監測、判斷兼並方企業究竟是正常收購,還是在炒股票成為工作難點。而另外一家股份製銀行人士則直接表示,並購貸款開閘短期內不太可能。開了這個口子之後,銀行就很難控製了。

上述外資銀行信貸人士表示,如果國家政策鼓勵企業並購重組向二級市場收購的方向走,那這個並購貸款閘口打開的意義就更加深遠了。如何界定正常二級市場收購和股票炒作,還有股權交割等一套程序的界定,這裏麵還需要有相當多的法律法規問題的涉入。

並購貸款涉及兼並雙方企業,包含了行業、適用法律、股權結構、或有債務、資產價格認定等多方麵問題,其風險明顯高於一般貸款。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並購貸款業務開閘後,如何進行相關風險控製是亟須提升的新課題。除此之外,防止貸款資金變相成為炒股資金,也是商業銀行人士需要解決的難題。

中投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陳水祥認為,目前大規模推進銀行展開並購貸款業務的時機還不成熟,預計將會首先采取試點的方法來推進。確實存在貸款資金進入股市的風險,因此銀行發放貸款時要明確貸款用途。各家上市商業銀行也都重視對自身的風險控製,對於並購貸款特別是海外的並購貸款業務會謹慎推進。

對於中國金融機構本身的海外擴張和並購,金融企業老總們和金融評論家們更是謹慎。

從中國商業銀行曆史上並購的實例看,2006以來,中資金融機構進行的海外跨國並購有11筆,其中有五筆超過10億美元,其中金額比較大的有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國開行入股巴克萊銀行。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海外並購基本都處於虧損狀態,包括平安。

作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親曆者和研究者,身兼官員與學者雙重身份的中央彙金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平,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針對中國金融機構是否走出去進行海外並購提出了應該謹慎的三個理由。謝平說: “這次金融危機讓大家覺得,我們過去對商業銀行的研究是不夠的。金融危機之前,是我們出去尋找海外戰略投資者;而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外金融機構紛紛到國內與我們尋求合作。”中國金融業今天到底要不要走出去,我們應慎重對待, 必須事先解決好以下三個自身的弱點:

第一,信息不對稱和定價一直是境外兼並收購的最大問題。信息不對稱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國內金融機構無法充分了解到即將收購的海外金融機構的內幕,盡管有詳細的盡職調查、審計報告、上市股票指數等報告,但這個透明度遠遠解決不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第二,中資機構沒有管理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經驗。

第三,我們要考慮到政治因素所隱含的交易成本問題。境外金融機構所在國監管當局對我們的嚴格審查甚至敵意是很難克服的。

盡管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海外擴張並購持一種積極鼓勵的態度,但是中央政府對企業的全球並購仍是謹慎的。正如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告誡那樣,要謹慎對待這場幾十年不遇的危機,“現在國有企業不要急於並購,要留著現金,將來還會有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