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溫商——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猶太商人比肩的群體(1 / 3)

在中國商界,溫州商人是走在市場前列的先鋒群體。他們克勤克儉、不畏艱苦、披荊斬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拓進取,不斷延伸自己的商業觸角,被譽為“東方猶太人”。溫州人是最善於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溫州商人的務實精神、獨特思維、與眾不同的金錢觀念以及超人的膽量,讓其成為時代的風向標。

把賺錢當作是一種習慣賺錢應該是一種習慣,這並不需要你去做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需要把一些小生意堅定不移、樂此不疲地做下去,形成一種好習慣,成功就離你不遠了。在溫州人眼裏,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

溫州人天生就有老板情結。“有錢做老板,沒錢也要做老板;賺錢了是老板,不賺錢也是老板。”這些幾乎是溫州人的口頭禪。做老板,其實就是做自己的主人,把賺錢當作是一種習慣。

猶太金融家摩根有著自己獨特的賺錢觀念,即決不讓賺錢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新鮮刺激的遊戲。在他看來,隻有以這樣的遊戲心態去賺取金錢,才是良好的賺錢心態。溫州人也有著類似的強烈的賺錢欲望和創業意識。溫州商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把深藏在心底的強烈的創業致富的欲望充分釋放出來,並成功地運用在市場經濟當中。

想當初,溫州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無意中看到了一個賺錢機會——收兔毛。但當時老太太識字不多,普通話更是不標準,怎麼辦?於是她請人幫忙寫了兩張紙條,分別放在左右兩個口袋裏。一張是:我是溫州平陽人,請幫我買車票;另一張是:我收購兔毛,每斤XX錢。就憑這兩張小紙條,老太太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賺了十幾萬元錢。對於這位老太太來說,賺錢就這麼簡單!

很多人在做生意之前,沒有真正地感覺到“錢”的魔力,但隨著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以錢開路、暢通無阻,他們自覺不自覺地理解了錢的作用,認識到了錢的重要性。因此,總體來說,做生意的人比其他人群更看重錢的作用。

溫州人哪裏有錢賺便往哪裏闖,他們要做更好、更大的生意。在溫州有這樣一個家族,當他們得知新疆的石油生意好做時,整個家族經過商量後決定抓住這一商機。大家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連出了嫁的女兒也來入夥。最後年僅19歲的小女兒主動請纓並得到準許,她懷揣巨款,萬裏獨行奔赴新疆。整個家族也為年輕的女兒擔心,但在他們看來,性別並不具有更多的意義,安全問題也並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在經濟方麵,男人和女人所承擔的責任也沒有硬性的區別。一切都看實際需要,人人都可以選擇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說,溫州人在生意場上並不存在性別的問題,隻存在商人和非商人的商智問題。

邊陲之地的新疆發現了油礦,溫州人會跑來瞧瞧,千裏之外的上海有酒店要轉讓,溫州人更會疾馬而至去瞅瞅。促使他們去的原因很簡單:“說不定能發現什麼機會呢。”

對於溫州人來說,當賺錢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才是真正輕鬆的時候。

當然,對於一個生意人來說,這種習慣一定要有個“度”。我們不要一門心思全部放在賺錢上,總把心思放在賺錢上,就容易誤入歧途,就會為貪小利而損大局,這條賺錢的路最終是短命的。我們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在提高自己的素養的同時來賺錢,這樣的路才會走得長遠。

試想,當我們認為任何事情都不如賺錢更重要時,我們就會在急匆匆趨利的途中,不顧社會利益而闖紅燈,造成交通堵塞;我們就會在路上撿到無主的財物而歸己所有。再延伸下去,我們就可能向不懂玉的人賣假貨,我們就可能背著顧客玩價格遊戲,而把顧客像小孩一樣地蒙騙。這樣下去,可能我們會得利一時,但最終會自討苦吃,損失長遠的利益。

因此,我們強調:在生意場中,當你已習慣於一種操作,當你在某個領域已經達到一種境界,當你已經戰勝人性時,勝利對於你來說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生意經

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否賺錢才是最主要的。小生意也能成就大事業溫州最初資源貧乏,生存環境惡劣,溫州人深刻地感受到貧窮的切膚之痛,這使他們產生了賺錢的勇氣和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溫州模式”是貧窮逼出來的。

溫商群體創業的動因都很簡單,就是擺脫貧困。在他們的意識裏,貧困是人生最大的危機,也是莫大的恥辱。脫貧致富的願望,強烈得好像是勾踐的複仇欲望一般。千百年來,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一直是溫州人的夢想。

很多窮困的溫州人最初創業是從“五把刀子”開始的,即菜刀、剪刀、皮刀、剃刀和螺絲刀。他們用這“五把刀子”做別人不願幹或很少幹的零活,或賣一些別人不願賣的小商品,實現了創業資金的原始積累。

也許你不會相信,溫州人通過補鞋也能“掘到黃金”。在太原解放大廈前,以前有一位補鞋的溫州人,靠著七年艱苦的補鞋生涯,他賺了40多萬。這個在當時令人吃驚的數字使這名補鞋匠成為有著驕人創業佳績的溫州商人。

在溫州本土,依靠不起眼的匠人生活賺得原始資本,而後成為著名企業家的人可謂不計其數:鞋王“奧康”總裁王振滔最初是靠做木匠起家的;“正泰”總裁南存輝從小便是補鞋匠;“德力西”總裁胡成中早年曾是裁縫;中良西服集團總裁季中良早年曾在溫州街頭撿廢品、賣水仙……

一個人如果本身並沒有雄厚的資本,還夢想成為大老板,一心想做大生意,那還真不如就從小生意做起。小公司、小商業、小產品,經營靈活,應變力強,隻要經營者能夠從繁雜的消費行為中抓住消費苗頭,發明、生產、銷售一些新穎別致、一物多用、便利的小產品,去適應並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便可拓寬自己的生意領域。

有些人認為,做買賣就要做大買賣,小生意沒什麼賺頭;但在溫州人眼裏,隻要市場需要,小商品同樣能做成大生意。小生意盡管賺得少,但是投資少,風險小,薄利多銷,積少成多,就能夠賺到大錢。

平時我們用的打火機的利潤隻有5厘、1分,一般的商人不願意經營。但是,溫州商人卻又有自己的想法。2004年,一家叫茂盛的小工廠的打火機出口量達9000萬支,利潤為90萬元!茂盛廠依靠便宜的地租、勞動力密集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壓縮成本,狠抓質量,創造的財富卻是巨大的。打火機之王周大虎,十多年前還是一個辭職下海的郵局小職員,後來用一個小小的“虎”牌打火機壘起了自己的財富大廈:固定資產達到5000萬元,企業年產值超過億元。雙童吸管公司,每根吸管的利潤隻賺8毫錢。但是,公司並沒有認為這8毫利潤是小數目。相反,這8毫利潤的生意卻做到了全世界,雙童吸管成為全球最大的供貨商。每天都有約8噸重的雙童吸管被運往世界各地,給公司帶來的利潤是每個月40萬元。

這就是溫州商人的精明之處,因為薄利,他們獲得了信譽,因為信譽,他們獲得了市場,從而提高了銷量,總收益當然也就提高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規模化的批發一旦形成一種模式,做生意就相當方便,隻要提貨結賬,再也沒有討價還價的麻煩。

日本電器大王鬆下幸之助說:“我就是從小做生意勤勤懇懇,才奠定下現在的基礎的。我常對員工們說:想從事發明必須先從身邊的小發明入手,想做大事必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隻有紮紮實實地從小事情做起,才能希望有朝一日幹大事業,這樣從事的事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如果憑投機而暴富,那麼來得快,去得也快。

生意經

想從事發明必須先從身邊的小發明入手,想做大事必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想賺錢得吃苦,想賺大錢得吃大苦有這樣一句話:“人們應當為所經受的苦難而自豪,任何苦難都能成為成功者幸福的回憶。”溫州商人就是那種窮時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能吃苦,當老板也能吃苦的人。他們把苦難和失敗看作人生的導師,在麵對挫折時,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冷靜的頭腦從容麵對,他們甚至渴望苦難,因為在他們看來,苦難的背後就是財富的源泉。

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從經濟學角度將溫州人的艱苦創業歸結為“四千”精神,就是“曆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

“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能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就能掙別人掙不了的錢”,“哪裏最艱苦就到哪裏去發財”,這不僅是溫州人賺錢的經營總結,更是他們賺錢的行動指南。

許多不願意吃苦的人都認為溫州商人的行為“很傻”,甚至有點看不起溫州商人。但是,多年以後,這些睡地板的溫州商人都成功了,小企業成了大公司,小資本成了大財富。這時候,大家才意識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古話的含義。

陳先生是一位肯吃苦的溫州商人,他闖蕩法國時,每天要工作15個小時。早晨天沒亮就開始做工,晚上上完法語課之後繼續做工,他居然有五年的時間沒見過太陽。威力打火機的老板徐勇當年為籌集創業資金,將東北的鋁錠“倒運”到溫州賣。當時他沒錢雇人,隻好自己搬運鋁錠上火車,結果被脫手的鋁錠砸傷腳;隨車“押運”,他幾天幾夜都沒敢合眼……這些問題在他的眼裏都不是問題。

溫州人的金錢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他們每一次吃苦和冒險以及為此準備的承受底限,都有金錢收益的詳細核算作為動力和依據。

溫州商人李汝龍曾經擁有一家初具規模的企業和400多平方米的豪華住所,是許多人眼裏的成功人士。後來,國外自由的貿易氛圍、先進的經營理念深深地吸引著他。於是他懷揣兩萬美元遠赴法國創業,可等待他的生活卻沒有想像中那樣好。語言不通、身份不合法,讓他在法國吃盡了苦頭,後來他輾轉到西班牙去發展。剛一入境就被人騙光了身上所有的錢,他非常悲憤,準備回國,可是又一想,什麼都沒做成,怎麼能回去呢?

後來,李汝龍把那些西班牙人不要的“碎皮”材料拿來製成腰包,沒想到生意出奇的好。“碎皮”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不久他就有了自己的屋簷,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一切似乎都順風順水。可就在他拿出回國的路費決定傾盡全力把生意做大的時候,又遭到了一夥歹徒的搶劫,他的全部家當被搶光。這一次他更加狼狽,但他還是挺了下來,作為一個男人,就必須有承受力,有耐力,無論身上的壓力有多大,都必須走出來,生活仍然還要繼續。正是這種堅忍不拔的信念,支撐著李汝龍走到了最後。

天道酬勤,李汝龍終於找到機會。有一次,他看準機會進了一種款式不錯的皮包,並在香港找到了一個生產基地,他開始大規模發展了。這一次李汝龍完成了上千萬元的積累。“每個人都有機遇,關鍵是你有沒有魄力去抓住它。”這是他的成功感言。

成功並不是一時的,它靠的是勇於吃苦的精神、孜孜不斷的追求和一種必勝的信念。想賺錢就得吃苦,想賺大錢就得吃大苦,這是千真萬確、顛撲不破的真理。相信在經過無數的風雨之後,一個真正會做生意的人一定會見到美麗的彩虹。

生意經

想賺錢就得吃苦,想賺大錢就得吃大苦,這是千真萬確、顛撲不破的真理。花錢如炒菜放鹽,應該恰到好處很多有錢人總會給人一種奢華的印象,溫州商人也不落人後。但溫州商人卻是世界上最會算計的商人。在金錢的使用上,他們看準一個項目之後,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大量的鈔票“砸”下去,溫州人投資買房的舉措可稱得上是獨一無二。另外,溫商十分熱衷慈善事業,幾百萬、幾千萬的捐助他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有時,溫商為了上一堂課,乘坐商務專機,飛行於千裏之外。在外人眼裏看來是非常奢侈的事,他卻認為這是應該做的。美特斯·邦威集團創始人周成建就是這樣的空中飛人。初中畢業的他,現在已經拿到了碩士文憑。他說,他從長江商學院的同學,如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和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身上能學到不少東西。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具備比你的競爭對手更快的學習能力。

2005年3月初,寧波溫州商會從“學習改變命運”這一主題著手,采取聘請金融專家、大學教授來商會講座、會員們自由發言等形式,組織當地溫商舉辦“文化沙龍”。有的溫商為了參加學習,取消了出差計劃;有的溫商為了參加學習,放棄了幾百萬元的訂單。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正如《塔木德》中所說:“寧可失去所有的財產,也要把女兒嫁給學者。”

另一方麵,溫州商人的吝嗇也是他們的共性。他們主張把錢花在刀刃上,對於經營成本,他們錙銖必較,住最廉價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飯菜。重慶小林寢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良快認為:經商之道在於堅持。他的吝嗇之道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節省。他曾經連續幾年吃住在廠裏,住房就是倉庫,紙箱就是床。為了節省幾毛錢,他曾經連續兩個月喝冷水,啃饅頭。創業之初,為了節約成本,他既當推銷員,又做搬運工。很多次送貨,由於路彎坡陡,三輪車沒有用武之地,林良快又舍不得雇車,就幹脆挑著扁擔,走上幾百裏地。

對於溫州人來說,花錢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消費,更不能看成是揮霍,它同時也包含著投資的意思。可以說,從如何花掉手中的一元錢,都能看出一個人對金錢的認知態度,反映出這個人錢商的—個側麵。

有的人掙了不少錢,但認真計算一下自己的財產,除了一些不太值錢的東西之外,根本沒留下什麼錢財。就像“猴子掰苞米”那樣,掰一根,丟一根,到最後隻剩一個,這就是不會花錢。原因在於,亂花錢,所花的錢沒有去購買資產,而是購買了負債。

我們追求的是“把錢花在刀刃上”,以現代意義來理解就是,如何實現金錢的價值最大化。但中國傳統的消費習慣卻與之背道而馳。在傳統小農經濟條件下,很多國人習慣於貧困的生活, 一向主張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另一方麵又愛麵子,講排場,出手時很大方慷慨,但終其一生也沒有積累下什麼資產。

有這樣一個事例:在成都,有一家由溫州人開設的專門批發皮貨的商店,他有一批固定的客戶。開始時,這個店鋪的規模非常小。有一個成都的老板,每次都是騎著自行車來進幾千元的皮貨。一年過去以後,這個溫州人的店麵擴大了,那個成都老板也換上了摩托車,但他還是進幾千元的貨。又過了兩年,溫州人的店鋪擴大為皮貨批發商場。此時,成都老板開了小汽車來進貨,但進貨量仍然沒有增加。又過了兩年,成都老板因為競爭激烈,破產了。而溫州老板則成了裝備有意大利最先進生產線的鞋廠廠長。有一次,兩人聊天,溫州老板問:“這些年你賺的錢都哪裏去了?”成都老板回答:“你沒見我換了摩托,又換了汽車嗎?前段時間,還換了套新房,花了40多萬。”溫州老板笑笑:“我把你買車的錢用在了購買設備上、買房的錢用在了擴大生產上。”

溫州商人就是這樣,總能把錢花得恰到好處。比爾·蓋茨在生活中也曾遵循這樣一句話:“花錢如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咽。”溫商花錢的豪爽和節錢的吝嗇,矛盾的兩方合理的存在著,並一起鋪就了溫商的成功之路。

生意經

花錢如炒菜一樣,要恰到好處。鹽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咽。隻顧眼前利益,就會失去長久利益隻顧眼前利益,一定會失去長久利益,這是溫州人的經商哲學。

義與利的結合,是溫州人傳統文化中的基因所決定的。中國神力集團的董事長鄭勝濤說:“義利兼顧,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人,無論是企業做大和做小,都要講良心。企業和個人是互動的,有付出就有回報,我相信因果關係。”這一樸素的思想,在市場經濟中被溫州人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當今的溫州,許多商人都有一種共識:誠信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它不是嚴格製度規範下的一種簡單的觀念。雖然建立監督及風險管理機製對保證“誠信”的執行也有作用,但是更根本的還是要靠個人的修養。這種認識使許多溫商都自覺地將“誠信”二字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

子承父業的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餘進華,在親眼目睹了溫州鞋業的發展過程之後,對誠信有著更深的理解,他深知商業精神對一個企業意味著什麼。他清楚地記得,溫州市場上曾出現了大量“晨昏鞋”、“一日鞋”,質量稍好的被稱為“星期鞋”。這是溫州人對鞋業一哄而起的惡果。在當時,這些都成了溫州皮鞋的代名詞,使得溫州皮鞋臭名遠揚。

餘進華認為,大多數溫州老板正是在全行業蒙受恥辱之後,才充分意識到“質量佳,企業興;質量差,企業亡”這句話的真諦。1995年,在溫州鞋因為假冒偽劣而遭國人喊打的風口浪尖上,餘進華進軍中央電視台開始做廣告,並率先打出了“溫州製造”的牌子。

29歲的餘進華從父親餘阿壽手裏接過了公司掌門人的重擔後,更側重於父親的“方正、厚道、公平、誠信”的經營理念。在餘進華看來,這一理念的形成是父輩留給吉爾達最寶貴的財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正是這種商業精神,使自己的企業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並得以迅速發展。

餘進華說,如果說質量管理使企業的產品質量有了根本保證,那麼產品信用的管理則會使企業的信用價值和品牌價值得到更大的提高。現在溫州的銀行給吉爾達的資信評級很高,用餘進華自己的話說:“很多銀行是排隊要和吉爾達做業務,我們要貸款,不用擔保,不要抵押,用信用就可以了。”

義與利必須兼顧,隻重義不重利的生意人不是一個好的生意人,隻重利而不重義的生意人則是一個沒有道德的生意人。

有人曾說,溫州重新獲得市場的尊嚴,是靠代價換來的,是商業精神的喚醒。溫州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溫州,其力量來自溫州人的商業精神。

有“石材市場大王”美譽的杭州鵬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飛鵬有著這樣的經曆:初創業時程飛鵬曾向民間高息借了4萬元,期限定為一年。後來這位債權人聽信流言,誤以為程飛鵬在杭州出了問題,擔心錢被騙走,借故急用,急著打電話要求他必須在三天內送還。當時程飛鵬很是不解,說好一年的期限,這還不到一個月就要歸還?但又一想,人家肯定有人家的難言之隱,連忙把幾個賬戶盤了一下,現金隻有2萬元,於是又連夜在別人那裏借了2萬,馬不停蹄從杭州送到泰順。淩晨時分,當他敲開了債權人的門時,對方愣住了。對方根本沒有想到昨天的一個電話,今天自己的錢就送還回來了。心裏想:程飛鵬這人真夠講信用的。最後他二話沒有又將4萬元放心地交給了程飛鵬。

在十幾年的生意場上打拚,程飛鵬經手的貨物無數,結下的生意場上的朋友也無數,在他們中間,程飛鵬的名字就是一張“信用支票”。他隻需一個電話,無論多少貨,對方都會送貨上門。而一些杭州做石材的老店當初基礎比他好,門麵比他大,業務渠道比他多,經濟實力也比他強,如今卻大都敗下陣來,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講信用、欺騙對方。當時外地廠家進杭州多是找這些老客戶做,不會與程飛鵬合作,如今卻都主動找上門來。對此,程飛鵬認為,做事業,先要做人;承諾人家的決不要食言,否則要馬失前蹄。

財富品質的核心是誠信,誠信立業,誠信致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複這樣說過:“對於個人來說何為誠信呢?要在守基本職業道德的前提下開展工作;不能做違背公司利益的事情;不能說謊,更不能有任何犯法行為;對客戶要守信,對合作夥伴要有較大的透明度,對自己的承諾要負責,對同事要有團隊精神。”

大凡一個成功的生意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創業之初,都需要經受誠信的考驗。誠信是一個商人的品格基石,如果失去了誠信,在商場上就會失去立足之地;如果有了誠信,他的生意會越做越大,企業規模會越來越大。這也是義與利最完美的結合模式。

生意經

義利兼顧,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人,無論是企業做大和做小,都要講良心。善於創造商機才是強者弱者失去機會,愚者等待機會,智者善抓機會,強者創造機會。對於商人來說,創造商機更加重要。溫州商人就有隨時準備創造商機的商業習慣,也有能夠創造出良好商機的本事。

如果你隻是一個賣豆子的小商販,豆子賣得好,直接賺錢當然最好,但如果豆子賣得不好又該怎麼辦呢?

一般人也許會降價銷售,但溫州人卻想出很多好點子:首先,可以考慮將豆子漚成豆瓣賣;假如豆瓣賣不動,那就將豆瓣醃成豆豉;如果豆豉也賣不動,就將豆豉加水發酵,製作成醬油,從而改賣醬油。其次,可以將豆子磨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做硬了,改賣豆腐幹;如果豆腐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如果豆腐花太稀了,就改賣豆漿。豆腐如果賣不動,可以放上各種調料,放上幾天,變成臭豆腐賣;如果還賣不動,讓它長毛徹底腐爛後,改賣豆腐乳。另外,還可以讓豆子發芽成豆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還滯銷,讓它再長大點,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是賣不動,幹脆再讓它長大些,當作盆景賣。而且,為了賣得好,還會給它取一個優雅的名字:豆蔻年華。

簡單的豆子,居然可以策劃出這麼多銷售方式,這說明隻要觀念常新,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采取別出心裁的商業謀略,憑自己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就能夠創造出商機。

有一次,溫州青年小陳陪女朋友逛商場,可是商場裏幾乎見不到一個男人,門口倒是有幾個男人站在那裏閑聊,說的全是關於陪女朋友或是陪老婆逛商場的煩惱。其中有個男人感慨:“要是有個老公寄存處就好了。”小陳聽後,靈機一動:“哎,這個主意不錯。”

後來小陳經過認真地調查分析,認為這很可能是一條生財之道。於是他在商場附近開了個“男士休閑吧”。為了吸引男士,他使用了很多免費的招數,還準備了桌椅、茶水飲料、電腦上網、各種雜誌等等。免費開放後,“男士休閑吧”裏幾乎座無虛席,雖然免費開放,但來的人多,出售的茶水飲料收入大大增加,盈虧相抵,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