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以義取利既體現了徽商對中國傳統倫理原則的恪守,又反映出徽商對“義”、“利”辯證關係的深刻領悟和具體把握,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同樣,這種見利思義、誠信為本的經營思想,對於我們今天規範市場經濟行為,無疑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
奇瑞汽車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代表,也是中國汽車業崛起的一個縮影。從最初被合資企業包圍到如今走出去參與世界競爭,奇瑞十年來見證了中國汽車的崛起。而奇瑞老總也正是徽商的代表,誠信為本讓奇瑞“亮劍”得到很多商家的支持和肯定。徽商義利之道,見利思義,以義取利,講究誠信商德,不欺妄奸詐,貨真價實的精神都在奇瑞身上得到了體現,也讓奇瑞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支持和信賴。
生意經
徽商恪守儒家的道德準則,主張以義取利,非義之財不取。抓住機遇就等於成功了一半絕大多數的成功人士,包括企業家、明星等都認為在自己成功的路上,機遇相當重要,而能夠抓住機遇,就成功了一半。的確,一個良好的機遇,可以讓人節約很多年的奮鬥時間。徽商認為,要做生意,就得四處尋找商機,商機不在自己的家裏,而是在全國各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裏。
明正德十五年秋,有位蘇州商人販運3萬餘匹布到遼陽,生意做得還不錯,沒多久就售出八成,隻剩下二成的白粗布。這時蘇商突然接到老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急欲奔喪,哪還有心思賣剩下的布。這時徽州人程氏兄弟覺得商機難得,不可錯過,於是找蘇商麵議布價。蘇商獲利已厚,加之歸心似箭,便以低價格將剩下的白粗布賣給了程氏兄弟。
程氏兄弟一狠心,購得白粗布6000餘匹。第二年3月,武宗駕崩,天下服喪致哀,人人要一件白衣。遼陽本地不產布,布價頓時上漲。程氏兄弟精心積存的白粗布成了緊俏貨,自然又大賺了一筆。後來程氏兄弟的生意越做越順,幾年下來積攢了數萬金。程氏兄弟的生財之道看似有些傳奇色彩,又有一些幸運的因素,但如果細細品味就可略知徽商的生財之道:察時度變,善於把握機會。
機遇是值得人類永遠思考和探索的一個主題。一個優秀的生意人,必須善於度勢、借勢,抓住隨手可得的商機。
我們知道,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而誰能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驕傲?奇瑞汽車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同耀或許有機會。
這位出生於安徽巢湖的硬漢,和所有的熱血青年一樣,在實業報國的憧憬中,從安徽工學院汽車專業畢業進入長春一汽,出色的表現使他榮獲一汽“十大傑出青年”的稱號。他在一汽大眾工作了12年,後來在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召喚下,他毅然放棄舒適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投身於艱苦的安徽“951工程”開始創業。
1996年,他回到了家鄉安徽,準備製造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汽車。在合資汽車企業裏,尹同耀深刻體會到了知識產權對汽車製造的重要,因此他決心一定要把握住這次機會。
汽車業內的專家大多認為,中國汽車業走自主創新之路將困難重重,更別提隻生產自主品牌的汽車了。因此,在當時除了奇瑞汽車以外,中國的大型汽車製造商都或多或少與國際汽車製造商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由他們的國際合作者提供的汽車品牌和車型。但奇瑞汽車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事實上這是正確的。多年以後,奇瑞汽車連續多年保持出口第一,2005年出口總量達1.8萬輛。
古人說:“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遭其禍。”這話確實不無道理。人生的得失常常就在於機遇的得失,有了一個機遇,抓住它、利用它,你的命運就會因此而發生改變;相反,忽略它、遠離它,那麼就可能一生都陷在平庸之中。
生意經
一個優秀的生意人,必須善於度勢、借勢,抓住隨手可得的商機。出奇製勝,敢於冒險優勝劣汰是商場競爭的法則。商場如戰場,麵對強手如林、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市場,徽商並沒有退縮,嚴峻的生存環境也不允許他們退縮。為了生存和發展,徽商義無反顧,搏擊商海,積極投身到商業競爭的洪流中去。在強手如林的商業競爭中,他們除了借助於宗族的勢力,壯大力量,聯結成集團型的經營組織之外,還通權變,講智謀,有膽量,出奇製勝。這樣徽商才具有了強大的競爭力,攫取了豐厚的利潤。
史籍中所載治生之祖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之道,對後世影響深遠。白圭能夠“出常人之所不意,為常人之所不為”,其大概意思是,在市場並不迫切需要某項物資時,提前準備貨源,從而掌握了對今後市場大量需要該項物資時的經營主動權,在競爭中取勝。
要想做到出奇製勝,一定要對市場需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預測。一位企業家說過:縱觀許多企業的失誤,不難看出中國民營企業真正的悲劇,不是缺少資金,不是缺少人才,不是缺少資源,而是缺少決策者對自己明白無誤的判定。我們可以抓住一個好項目,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裏創造世人皆知的輝煌和榮譽,但我們不能忘記一個根本性的東西,那就是如何把企業平安地、堅強地帶到未來。
新徽商史玉柱就是一個善於出奇製勝的人。就在“巨人”誕生不久,史玉柱的天性讓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部下都反對的決定:全國各地的電腦銷售商隻要訂購10塊“巨人”漢卡,就可以免費來珠海參加“巨人”的銷售會。一時間200多位經銷商從天南地北齊聚珠海。史玉柱以數十萬元的代價,鬧騰騰地編織起了一張當時中國電腦行業最大的連鎖銷售網絡。第二年,“巨人”的漢卡銷量一躍而居全國同類產品之首,公司純獲利1000多萬元。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南紡織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國年開始在安徽老家創業,主要做化纖麵料生意。1995年,趙國年揣著在安徽賺到的第一桶金,帶著妻兒來到了浙江紹興的柯橋。在各種各樣的麵料世界裏,他選擇了最基礎的棉布坯布生意。在當時來看,中國輕紡城棉布市場還沒什麼大氣候,而膽大心細的趙國年毅然選擇了棉布業務。後來,在輕紡城創業的三年裏,趙國年艱苦打拚,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同時也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善於出奇製勝是徽商競爭觀念的主要體現,也是他們在風雲多變的商業競爭中獲得成功的經營之道。
生意經
要做大生意,就要通權變,講智謀,有膽量,出奇製勝。質量是品牌的後盾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得跟上時代的脈搏,而對於品牌來說,質量更是重中之重。想要打造品牌效應,必須以注重質量為前提。
徽州商人特別注重商品質量,決不為一己私利而幹違法亂紀、坑害百姓的事,所以他們打造了一個又一個響當當的“老字號”招牌。如謝正安創辦“謝裕大”,其製作的“黃山毛峰”譽滿天下;胡雲龍創辦“祁紅”茶號;吳魯特創辦“吳魯特羅經店”;胡椿創辦“胡玉美”等。
做買賣,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這是極其可恥的奸商行為,徽商堅決反對這樣做,不搞商業摻假這一套。這就是徽商的“貨真價實”的經營原則。明清時期經營食鹽極易獲利,當時有些鹽商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在食鹽裏摻假,而許多徽州鹽商則不與之同流合汙。當時在兩淮的徽州鹽商,絕大多數都能保證食鹽的質量,因此老百姓都愛吃淮鹽。
新徽商代表人物崔興柏也是一個善於用質量打造金字招牌的商人。崔興柏現在是安聯公司的老板。幾年來,崔興柏始終堅持技術服務的軟件、硬件兩手一起抓。一方麵通過建立一支過硬的技術隊伍,配備技術設備、通訊設備、車輛,使“硬件”真正過硬;另一方麵通過抓服務態度、用戶滿意度,提高技術水平和擴大服務範圍,確保“軟件”的質量。按理說,故障中占絕大部分的是軟件問題,應由用戶到購機公司解決,但安聯不推諉、不拖延、不收費,寧肯自己受損失,還是上門服務,這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
重質量、講信譽使安聯集團贏得了客戶,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安聯公司成立三年跨了三大步,2001年銷售額達36億元人民幣,使聯想品牌在安徽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居安徽第一,曾被授予聯想最佳合作夥伴金獎、最佳渠道建設獎、最佳專賣店獎、最佳市場推廣獎、最佳維修站獎、聯想商務之星等大獎。
崔興柏說:“安聯不但要做大,而且更要做強,要搞自己的產品,要提高綜合實力。”現在的安徽聯想電腦公司已經發展壯大為安聯電腦集團公司,規模空前擴大,下轄安聯電腦公司、上海啟天數碼科技公司等6個子公司,完成了100多項網絡工程,開發了5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2001年6月,安徽省多家部門根據年營業額、資產總額、納稅總額、淨利總額等國際通行指標進行排序,安聯集團位列安徽民營企業前十名。
顯然,質量是一個企業的生命,質量是一個品牌的生命。一個品牌知名了,企業也就發展了,反之品牌倒了,企業也就瀕臨破產了。企業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就不會有高信譽度的品牌,也就不會有高占有率的市場。
把質量視為企業、品牌的生命,必然要將質量管理作為企業管理、品牌發展的中心環節和關鍵所在。質量管理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抓住質量管理這個“綱”,企業管理的各個“目”才能得以有效地展開。從根本上來說,隻有抓好了質量管理,才算真正抓好了企業管理。
生意經
打造品牌效應是以注重質量為前提的。團隊精神鑄就成功什麼是團隊精神?團隊精神就是一群人所共有的一種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它強調團隊作戰,而不是單打獨鬥或個人英雄主義,所有個人的行為都要讓位或服從、服務於團隊整體的利益。徽商的成功就離不開他們以眾幫眾的團隊精神。幾百年前,有人如此介紹徽商:“一家得業,不獨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數十家。”
徽商的團隊精神不僅表現在家族中,也表現在每個商業團體中。即便在整個徽州商幫內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濟、以眾幫眾。遍布各地的徽州會館、同業公所的建立,就突出體現了這種精神。這些會館、公所大大地強化了徽州商幫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有一吳姓徽商家族,族裏長輩就曾製定過這樣的族規:凡是族中有些子弟不能讀書,並且家裏又無田可耕的,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外做生意,那麼族裏諸位有經營經驗的長輩在外要麼提攜他,要麼在其他親友處推薦他,好讓他能有個穩定的職業,可供其糊口,千萬不能讓他在外遊手好閑,以致衍生禍患。
徽州有一個叫方用彬的商人,他在經商過程中,結交了各界朋友,其中包括政府官員、文人士大夫、縉紳商賈等。那麼,方用彬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儒商是如何認識了這麼多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物呢?其實除了他本人喜好交遊而且文史書畫無所不通外,他的同宗同鄉關係也給了他許多接觸不同人物的機會。
徽商的鄉族觀念中包含著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和帶有強製性的宗族族規,這些使徽商彼此之間有著很強烈的患難與共意識,這種意識客觀上成為徽商之間信息傳遞的動力源泉。就以歙縣和休寧兩縣來說,明清時期,兩縣即有不少人在外經商,這些人往往攜帶親戚朋友出外共同經營。因此往往出現這種情況:一家創業成功,那麼這家人不會獨享,往往大家共同分享,規模大的甚至能攜帶千家百家,生意小的也能攜帶幾家幾十家共同致富。
有一位徽商叫許孟潔,這個人親族觀念非常強,他在外生意做得非常紅火,於是親戚朋友紛紛去投靠他。凡來投靠的人,他都加以提攜,於是他的親戚朋友也都很快富了起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徽商宗族之間是何等的休戚與共!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穿越時光的隧道,合作團結的徽商精神一直流淌在徽商的血管裏,從來沒有消失過。現代徽商徐新華、楊新好說:“我們都是安徽人,天下徽商是一家,新徽商一定會再現老徽商的輝煌!”
生意經
一家得業,不獨一家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數十家。
白手起家關鍵靠自己徽州人有這樣一句諺語:腳是親,手是親,捏起拳頭靠自身。雖說由於宗族親緣關係,徽商之間有相互提攜的傳統,但同時他們自己也深知,創業的成功主要還得靠自己的努力。
明朝中期以前,徽州人大多生活貧窮、生計艱難,甚至三餐都不得保障。他們“居鄉數月,不沾魚肉”,而且習以為常。為什麼會這樣貧窮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裏人多地少,且山地瘠薄。到了明朝中後期,徽州鄰近地區如蘇浙等處商品經濟的發展,恰好為徽人開辟了一條經商謀生之路。於是很多徽人紛紛棄耕從商,輾轉謀食於四方。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於那些出身貧寒、無資無本的徽州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歙縣人吳容讓8歲喪父,家中隻有少得可憐的幾畝薄田,祖父、祖母年事已高,隻有母親一人獨任勞作,全家吃不飽、穿不暖。當時的明朝官吏又屢屢登門索要賦稅,更使他們難以應付。
為生計所迫,8歲的吳容讓就上山打柴,艱苦度日。16歲時,他跟隨鄉人遠去鬆江經營小本生意。起初,他並沒有太多的資本,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積累之後,終於賺得了第一筆資金。此後,他借助這筆資金在浙江桐廬縣買下了大片荒山野嶺,招徠農民前往種植茶、漆、栗等經濟作物,獲利豐厚。最終,他成為家產巨萬的富翁。
明朝徽商潘侃年輕的時候隨他的叔父們到四川經商。潘侃精明能幹,善於經營。但潘侃發現叔父們不善於經營,一心隻想贏利,往往弄巧成拙,自己的一些正確意見往往不被采納,心裏很是焦慮。因為長期這樣下去,生意會垮下去的。潘侃便向叔父們要求分資獨立經營,但叔父們都不同意。這時潘侃的父親前來,於是潘侃拿了父親的一些資本,決心獨自闖蕩商海。他對父親說:“優秀的商人應該善於觀察市場行情,根據商品供需變化,從事長途販運貿易,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而像現在這樣困守一隅,固步自封,生意怎能獲得成功呢?”就這樣,潘侃獨自離開四川,遠到揚州、蘇州、漢口等地貿易。由於他放開手腳,瞄準市場供需,大膽進行長途販運貿易,很快便大獲成功。
徽人經商以鹽業為“龍頭”行業。經營鹽業獲利多,而所需的資本也多,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出身清寒的人就不能問津鹽業。許多小本起家的徽州人,先從經營其他商品下手,逐漸積累資本,然後投資鹽業,照樣可以成為大鹽商。
清代歙縣人鮑誌道是一個著名的大鹽商,但其少年時也是家貧如洗。他11歲就為生計所迫,遠到鄱陽跟人學會計,後來輾轉於金華、揚州以及湖廣各地,仍未能找到出路。20歲時他又到揚州給一家鹽商當夥計,由於精明能幹,使該鹽商家業大興。水漲船高,鮑誌道的薪酬也多了起來。又由於長期助人經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己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後來他就利用自己積攢的酬金獨自從事鹽業生意,逐漸成為當時的揚州巨商。
由此可見,徽州的富商大賈往往出自貧困之家:他們有的來自農民,有的來自雇員,有的家境貧寒仕途無望,在經商以前幾乎一無所有,而當其經商後卻能日趨富有。在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東西,就是不安於貧困,也不故步自封,他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走了一條十分艱難的道路。他們通過艱苦的奮鬥,最終也闖開了通往“上賈”的人生之路。
生意經
創業的成功主要還得靠自己的努力。做好生意三件寶,人員、門麵、信譽好很多人剛做生意時,大都是從小本經營開始的。從夫妻店、父子店開始,積累資金,積累經驗,就能逐漸發展起來。怎樣開好這個頭呢?開店應有哪些必要的準備?這是剛做生意的人必須考慮的。如何做好自己的生意呢?讓我們看看徽商是如何做的吧。
俗話說:“做好生意三件寶,人員、門麵、信譽好。”可見,門麵店堂的選擇和裝飾以及櫃台服務藝術對吸引顧客、促成商品的成交是非常重要的。
想自己擁有一家店鋪的人,在考慮要將店址設在何處時有一個首要的問題,那就是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哪種生意,心目中的顧客是哪些類型?哪種層次?假如你在心中已有決斷,同時商品知識非常豐富,自信能與當地同類型的商店對抗競爭,所賣的商品也能符合顧客的需求和水準以及購買動機,這樣才能保證你所開的店能一舉成功。